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寻访“民歌之父”传奇丨走进青海 聆听穿越时空的西部旋律——王洛宾

  2025年7月15日—16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杨建仁,“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王洛宾儿子王海成,文化学者、作家、编剧燕兵,兰州演出行业协会会长、甘肃志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焦勇先,受新疆欢乐盛典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肃省政府文旅智库专家林忠益邀请,走进青海,聆听穿越时空的西部旋律。

  一行人同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淑兰,西宁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魁久,青海大剧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周多杰,青海金银滩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馆长巴特杰洛力,萨耶卓玛家人等进行交流。

沉浸式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

海北州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海晏县王洛宾文化广场

萨耶卓玛故居

  1、沉浸式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

  20世纪30年代,“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了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以悠扬旋律和柔美歌词让海北金银滩草原风靡海内外,成为大美青海的缩影,深受几代人的喜爱。这首传唱80余年的民歌,承载着青海草原的辽阔、民族的深情和时代的记忆,它不仅是青海的文化符号,更是世界了解青海的一扇窗口。

  沉浸式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以王洛宾创作历程为主线,汲取青海山峦与河流的自然元素,结合多媒体设计,打造沉浸式的观演空间,向观众全方位展现大美青海的多元魅力。

  作为西宁市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在那遥远的地方》以“演艺+旅游”的创新模式,以王洛宾的经典旋律为引,将青海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魂融为一体,并运用多维空间的设计,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用一场沉浸式音乐剧,带观众走进高原的辽阔与柔情。

  2、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轻快优美的词曲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美妙无比的旋律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传遍全世界。这首歌曲是被称为“西部歌王”、“民歌之父”和“人民音乐家”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的代表名作。我们今天随他走进中国西部,与西部歌王对话。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于2009年6月30日在海北州隆重开馆。该馆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的艺术馆。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该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艺术的纪念馆。

  艺术馆建筑面积1321.37平方米,共两层,整体造型呈立体方形。正面为一面巨幅纪念墙,将王洛宾创作的手稿镌刻在上面,真实反映经典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草原走向世界。

  艺术馆总体布局由多功能厅、贵宾厅、互动视听房、主展厅四大部分组成。

  多功能厅:纪念馆一层设80人座位多功能影视厅,建筑面积264平方米,用于展映反映金银滩、王洛宾的影视纪录片、故事片及主题突出、观赏性强的舞台剧。

  贵宾厅:纪念馆一层设建筑面积46平方米的贵宾厅。

  互动视听房:观众互动区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

  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任教。无垠的戈壁、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成群的牛羊、快乐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激情。

  1939年夏天,王洛宾随电影导演郑君里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民族万岁》时,创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让中国人如痴如醉,也让西部民歌走向了世界。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作品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

  为了缅怀伟大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将西部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海北州人民政府在金银滩草原兴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建馆过程中,王洛宾的子女亲属、生前好友、遗嘱见证人、遗嘱执行律师、王洛宾音乐艺术研究学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3、海晏县王洛宾文化广场

  金银滩王洛宾广场是为纪念中国著名音乐家、“西部歌王” 王洛宾而建的文化广场,其另一个王洛宾广场在新疆乌鲁木齐,金银滩王洛宾广场中央矗立着王洛宾的半身塑像,背景为草原和雪山,展现其与西部大地的联结,与金银滩草原、原子城共同构成海晏县的文化旅游核心区,可在此感受音乐与历史、自然的融合。

  4、萨耶卓玛故居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使美丽少女萨耶卓玛成为永恒!走过金银滩草原,萨耶卓玛美丽善良纯朴,就像草原上仙女一样深深打动了王洛宾的心。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搭载的就是这首歌曲。今天如果你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深处,萨耶卓玛美丽的雕像,依然在深情地凝望着远道而来的你。

  王洛宾——中国民族音乐家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祖籍涿州,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民歌之父——王洛宾

  1988年9月,王洛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王洛宾经典名言|西部音乐传歌者

人们都说丝绸道路

是骆驼队踩出来的,

如果你爱音乐,就会发现

它是用美丽的民歌铺成的。

        ——王洛宾

  我觉得最美得旋律、最美得诗在西部。祖国大西北有欧美无法比拟的韵味与魅力。

——王洛宾   

  我有幸在丝绸古道上旅行过半个世纪,拾得许多美的旋律和美的诗句,把它们编成歌,谨献给爱唱歌的人们。

——王洛宾  

  生命是一出美丽的悲剧,美在天堂,也美在地狱。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就是美。痛苦中又美,并且美的更真实,真实的痛苦是美丽的。

——王洛宾  

  我不是什么歌王,在神圣的音乐殿堂里,我只是一名"传歌者”。

——王洛宾  

  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 。

——王洛宾 

 

  王洛宾的传奇经历是激励艺术追梦者的不朽灯塔,生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源自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传承精神。他的作品宛如熠熠生辉的桥梁,贯通古今,引领着年轻一代走进民族音乐的绚丽殿堂,去体悟、去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汲取他对音乐的执着与专注,在艺术之路上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致敬王洛宾,致敬那永远在路上的旋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