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决策部署,躬耕力行“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立场,努力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
原创合唱音诗《萨娜玛珂》
人民立场,把牢文艺为民正确方向
2019年1月1日,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号角,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春绿陇原”文艺展演活动,为基层广大群众提供了一场场文艺盛宴。交响音乐会、经典歌舞剧、实景演出、曲艺专场……3年来,“春绿陇原”在文艺百花绽放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步履铿锵;在金城黄河两岸、在飞天故乡敦煌、在张掖七彩丹霞……3年来,文艺惠民品牌唱响如意甘肃,让人们在家门口共享“文化大餐”;环卫工人、交通干警、铁路职工、快递小哥……几乎每一场演出都会邀请一线工作者现场观看,“春绿陇原”坚持走好文艺群众路线,用文艺凝聚起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磅礴力量。
甘肃省各级文旅部门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战疫主题创作,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精彩文艺作品,通过“春绿陇原”展播活动云端呈现,宣传防疫知识,反映典型事迹,为陇原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动力。
3年来,甘肃各级文旅部门先后举办“春绿陇原”线上线下文艺展演近2000场,现场观众达260余万,1.76亿人次通过现场或网络观看,5次位居新华网全国直播周冠军。“春绿陇原”已成为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全、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参演单位最多、受众面最大、普惠性最强的惠民演出活动。
舞剧《丝路花雨》
《南梁颂》演出现场
守正创新,推动文艺出精品攀“高峰”
甘肃省各级文艺院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先后打造出一批富有甘肃特色,彰显甘肃精神,生动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力作,切实在文艺创作中彰显人民立场。一部部传得开、留得住、有市场的精品力作先后搬上“春绿陇原”展演舞台,收获了文艺界的广泛认可和广大群众的满满赞誉。
话剧《八步沙》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感人故事中,生动地表现了“六老汉”拼搏求生、创造幸福的奋斗人生,反映了八步沙治沙人从求温饱到谋幸福,直至树立生态观念的成长历程。陇剧《大禹治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沿黄九省(区)首部反映黄河文化题材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为革命历史题材音乐艺术创作奉献了一部力作。组歌《“两弹一星”——江山民心》再现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历程,为酒泉东风航天城竖起了一座新的文化地标。音乐剧《达玛花开》深情追忆甘南藏乡“最美扶贫人”,唱响脱贫攻坚时代颂歌。儿童剧《大豆谣》以“西北小萝卜头”罗力立为人物原型创作,是一部让青少年感知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舞台佳作。舞剧《丝路花雨》等5部舞台艺术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话剧《八步沙》、音乐剧《达玛花开》、舞剧《彩虹之路》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特别是话剧《八步沙》,即将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加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角逐。
经典巨制与新创剧目在惠民演出中交相辉映,文艺工作者在广大群众的审视下历练成长,助推艺术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春绿陇原”既将文艺惠民化作一场场听得到、看得见的精彩演出,又集中展示了舞台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彰显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风采。
音乐剧《焉支花开》
统筹为要,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甘肃省文旅部门会同各级文艺院团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化文艺展演、精品创作、院团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构建集规划引导、生产创作、营销推广、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确定首批16个“全省艺术创作与研究基地”,邀请80名省内外从事舞台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知名专家组成甘肃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为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提供指导与服务,推动艺术创作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充分发挥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抓手作用,全面提升国有文艺院团创作演出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全省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引导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将现场演出与网络直播巧妙结合,推动文化旅游跨界合作,探索传统演艺发展的新道路,切实把文艺惠民活动打造成为甘肃省文艺院团提振信心的大展示、形象树立的大平台、成果汇报的大检阅,通过演出助推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协同,激发制度活力,进一步推动国有文艺院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让国有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以文艺的大繁荣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以文化的大发展助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提升。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