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非遗过大年丨定西剪纸、巴当舞带你感受别样的民俗文化!

  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特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01

定西剪纸

  定西剪纸是流传于甘肃中部定西地区的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取材简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用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研究定西民俗风情和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定西民间传统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传神体现。

  定西剪纸传承久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生活装饰图案和以民俗事象、喜庆寓意的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题材为表现内容。其最经典的形式有窗花、春叶、遮面、板帘子四大类。定西剪纸以剪刀为主要工具,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是剪纸人对美好生活和美的剪制与追求。

  2007年6月,定西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基地”和“中华剪纸艺术创作基地”。

02

巴当舞

  巴当舞是定西岷县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舞蹈。究其历史渊源,最初来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祭山会”中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

  巴当舞中所用的“巴当”是社鼓的一种,早于堂鼓、悬鼓、腰鼓、扇面鼓,古时称之为“鼗”或“雷鼗”,俗称“拨浪鼓”或“长柄摇鼓”。它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也是巴当舞继承者和传承者。

  巴当舞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和演变的活化石。于2008年列入定西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06年列入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巴当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它不但保留了极其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满了阳刚之气。同时,巴当舞也是藏汉羌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来源 :综合整理于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