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简牍探中华》:简牍文献从“学术象牙塔”中走出来

近期,首档聚焦简牍的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节目选择将简牍文献作为呈现对象,探索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现了电视综艺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简牍探中华》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演绎模式,让冷门的简牍文献从“学术象牙塔”走到普通观众当中。比如,为凸显悬泉汉简的文化内涵与悬泉置遗址的历史价值,节目组深入河西走廊,在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实拍。同时,节目还用新闻发布的形式,公开悬泉汉简的最新发现,为观众揭示悬泉置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让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这种以实地、实录、实证的态度探寻考古现场,让文物在遗址上“说话”的做法,使大众身临其境,对简牍的考古挖掘和研究过程形成更加感性直观的认知。

简牍文献由于在内容释读与价值阐释方面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众视为“冷门绝学”,有些难以亲近。《简牍探中华》却以影像为媒,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挖掘久远文献背后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简牍内容中的人情味和历史故事。在节目的实景剧中,我们看到了在悬泉置任职十余年的啬夫弘。他与许许多多在此地任职的汉吏们一样,以方寸简牍,记录着悬泉置的点滴,保障着东西方交流的畅通,守护着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初心。啬夫弘的一生,见证了长罗侯出使西域、匈奴日逐王降汉等重要历史事件。实景戏剧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简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

《简牍探中华》在探寻考古现场、拍摄实景戏剧时,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释读文本为学术基础,让观众在专业客观的论证中回看简牍所记载的历史往事,挖掘文献中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建构起回看历史、思考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的学术对话,向观众阐释了实景戏剧的文化背景。何双全以当事人的身份向观众讲述了悬泉置遗址发掘的过程,引领观众亲历发掘悬泉汉简的考古岁月。郦波则以旁白的形式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专家视角阐释悬泉置在便利交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意义。郑炳林以具体简文为例,讲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生动景象。在专家的学术讲解中,观众既了解了几代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边疆考古生活,也增强了对悬泉汉简作为丝路“实时档案”与“原始记录”的价值认知,使节目进一步夯实了引领公众寻根、普及考古成果的社会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简牍中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让简牍“开口说话”,成为沟通大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是摆在简牍研究者、保护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比起鸿篇巨制,简牍更像是历史的注脚,勾勒着具体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简牍探中华》让简牍学里这些具体而精微的古代生活走进大众视野,为考古学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作者 :王文婷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助教  来源 :光明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