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打造多元解纷“高速路” 跑出争议调解“加速度”

“真没想到,我们和公司之间这么复杂的矛盾,没上仲裁庭,不到一周就解决了,大家心平气和,还拿到了补偿金。”近日,在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省仲裁院”)调解中心,刚刚签下调解协议的劳动者代表王先生感慨道。这起涉及数十名劳动者的集体争议得以高效化解,正是省仲裁院调解中心积极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面对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仲裁院调解中心主动作为,着力构建“多元协同、分层递进、闭环管理”的劳动争议调解新模式,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不仅为劳动者高效维权开辟了“快车道”,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器”,成功打造了化解劳动争议的“最优解”。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一站式平台凝聚解纷合力

“化解劳动争议,不能仅靠仲裁院一家。”省仲裁院调解中心负责人一语道破了工作的核心思路。过去,不同部门间职能交叉、信息不畅,劳动者维权常常需要“多头跑、来回跑”。

为破解这一难题,调解中心积极“破圈”,主动加强与人民法院、总工会、工商联、企联等单位的联动,推动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与信息共享机制,一个强大的“朋友圈”应运而生。如今,一个集接待咨询、调解指导、法律援助、司法确认于一体的“一站式”联合调解平台已初具规模。

在处理一起涉及劳务派遣的复杂案件时,调解中心联合法院、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共同介入。调解员负责厘清事实、疏导情绪;法官提前介入进行法律释明,统一裁判尺度;工会律师则为困难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支持。各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最终促使这起可能激化的矛盾在诉前得以圆满解决。

从“一概而论”到“精准滴灌”科学调解提升案件质效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情感纠葛,必须‘量体裁衣’。”这是调解中心调解员们的工作信条。

调解中心创新推广“要素式调解法”,将复杂的案情分解为“劳动合同、薪资、离职时间”等关键要素,引导双方当事人“对表填空”,快速聚焦争议核心,有效避免了情绪化争吵,大大提升了调解效率。

对于人数众多的集体争议,中心则采取“分批分类、示范调解”的策略。先将劳动者按诉求类型分组,再选取代表性案件进行“样板式”调解,以点带面,推动整批案件的批量化解。“这种方法既安抚了大家焦急的情绪,也让调解方案更加公平合理,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参与过集体争议调解的李女士说。

从“案结事了”到“源头治理”闭环管理延伸服务触角

“一份调解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服务的另一个起点。”调解中心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协议成为“一纸空文”,中心全面落实“调确衔接”机制,主动引导当事人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为当事人吃下“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调解中心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治未病”。通过对海量案件数据的分析,调解中心精准研判特定行业、区域的用工风险,并及时向企业发出仲裁建议书,提醒其规范用工管理。不久前,在调解了一起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后,调解中心向涉事企业提供了“一对一”的法律指导,帮助其完善了用工制度,从源头上避免了类似纠纷的再次发生。上半年共发出仲裁建议书24份。

今年以来,省仲裁院收到各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416起,其中立案处理335件,不予立案处理81件。共计办结案件506件(包含2024年189件),办结案件中,其中裁决结案184件,调解结案322件,调解率63.6%。同比提升了5个百分点,大量争议在诉前得到实质性化解。这不仅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节约了司法资源,更为甘肃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坚实的仲裁力量。    来源 :中国甘肃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