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展武都高山戏、玉垒花灯戏、文县池哥昼田野调查

2月12日至19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甘肃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甘肃卷小戏分卷课题组一行12人,赴陇南市开展对武都高山戏、玉垒花灯戏、文县池哥昼的田野调查工作。

武都高山戏演出现场

课题组在陇南市武都区高山戏保护传承中心的配合下,对陇南市鱼龙乡阳山村高山戏演出进行田野调查。高山戏又称作“演故事”“走过场”等,发源于陇南武都高山地区,是从陇南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高山戏演出程式多种多样,舞台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剧目内容有宣扬仁义道德、教化育人的积极意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停止演出近20年后,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正月,阳山村恢复了高山戏的春节演出习俗。阳山村高山戏保留了原始高山戏的演出文化形态,敬神、出灯、踩场、开门帘、演故事等戏曲文化习俗内涵丰富、学术研究价值较高。其中以傩戏形式演出的三国故事戏《三英战吕布》《古城相会》《关羽斩貂蝉》等剧目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极为引人注目。

玉垒花灯戏演出现场

玉垒花灯戏又称为“玉垒花灯”,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剧种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唱腔高亢、委婉、明朗,唱法独特,剧情曲折生动、风格质朴、简洁风趣,具有较强的大众性。课题组连续2次对文县玉垒乡玉垒坪村的花灯戏民间班社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观看演出、座谈会、访问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历史背景,取得了重要发现。课题组不仅录制了玉垒花灯戏《幺蛮子拜寿》《香山还愿》《阴阳扇》《三看亲》等传统经典剧目,还从该班社中发现了20多件清代及中华民国期间的玉垒花灯戏演出戏服文物,其中6件戏服内衬标有太平班、中华民国十三年等文字题记,对该村玉垒花灯戏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物资料。在之后的座谈会上,课题组与民间艺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促膝长谈,共同谋划玉垒花灯戏的传承与创新,对发展方向提出新思路,对重点关注的实际困难共商破解之道。

此外,课题组还深入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对池哥昼开展专项调研。文县池哥昼是一种遗存在文县白马人生活中的祭祀性传统舞蹈。“池哥”意思是山神,“昼”就是舞蹈,是集歌、乐、舞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2008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补名录。

玉垒花灯戏戏服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辑出版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促进传统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剧种编撰工作是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延续,是继20世纪九十年代“十部集成志书”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将全面展现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历史与现状,推广普及戏曲艺术,甘肃省承担了其中9个本土剧种的编辑出版任务,已先后组织召开了4次编辑出版工作会议,并对全省作者编写情况进行了4次摸底。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民心工程。这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及理论方面的原创文献,编纂出版《大系》大型文库,完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目前承担该工程甘肃卷的《小戏》1卷、《影戏》2卷的编纂出版任务。

此次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以艺术科研项目带动地方本土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发掘,与当地有关部门、民间艺人就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助力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达成一致。在推动国家课题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陇南民间艺人、文化艺术工作者沟通的桥梁。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陇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力支持与协助。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