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甘肃美术界而言,我们致敬对那些为甘肃美术事业做出过各种贡献,在甘肃美术百花园留下无数艺术佳作,共同书写甘肃美术历史图卷的每一位前辈名家。
甘肃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事业和美术工作者,应当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著名画家张大千、常书鸿的到来为起点,甘肃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工作者薪火相传,他们根植于甘肃这片艺术沃土,用不懈的努力、辛勤的汗水以及聪明的才智,构建了一部甘肃当代美术的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建设,甘肃出现了第一代美术工作者,他们当中既有从莫高窟走出的段文杰等人,也有随部队来到甘肃落户的陈伯希、陈兴华等,也有从学院转来从事美术教学的洪毅然、娄溥义等,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甘肃的美术事业,并为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那个时代总体氛围的影响,以上述人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讴歌新中国诞生人们精神解放的作品,弥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直到八十年代,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大批美术工作者以其丰富的成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加上长期扎根在甘肃大地,汲取陇原艺术给养,用生动的笔墨描绘西部各民族的生活画卷和历史人文景观,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奠定了甘肃美术创作的独特风格,并在西部乃至于全国画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均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创作方向和艺术追求也几经反复,并在不停地变化、寻找中定型,这样的阅历和创作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成全和造就了他们,使他们能够在各种尝试和反复比照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之路,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美术事业沐浴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风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繁荣的发展轨道,并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几代美术工作者自觉地重新审视甘肃本土文化,并对其价值和意蕴产生了新的认识,将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表现作为其创作的主体方向和主体内容,使地域性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和鲜明。
回顾甘肃美术发展的历史,让我们无时不缅怀那些披肝沥胆、矢志沉潜于美术创作的前辈先贤。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收获与耕耘,他们的精神与风范、经验与成就将永远铭刻在甘肃的美术史册上,是甘肃美术事业挥之不去的存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宝贵财富。
斯人已逝,名山事业永存。后辈自当勉励,前辈开创的事业,还需我们不懈努力,用更加优异的成就告慰前辈先贤,开创甘肃美术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甘肃省文联主席王登勃
2022.4.2
毛敌非,字若谷,三阳后人,1931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长期从政。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省外办主任等职。出身艺术世家(其父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科班出身的水墨画家),由于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美术,与书画艺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并终身坚持不渝。20世纪80年代,参与领导创建甘肃画院,担任首任院长(党委书记),主持画院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交流,着力培养人才。在书画艺术研究实践中,广学博采,辛勤耕耘。个人书法重行草,绘画重花鸟。追求古朴、浑雅、简约、浓韵之风格,取得丰硕成果。由中国文艺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国际文艺研究会等组织评定授予“全国文艺百家”“中国百位杰出画家”“国际文艺杰出人物”和“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称号。
王福曾(1931—2008)河北怀来人。擅长水彩画。195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师从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先生。擅长水彩画,作品多为表现大西北景物的现场写生。形象生动,色彩典雅,对水分的掌握恰到好处,形成了独特画风,在水彩画界颇得好评。著名美学家洪毅然先生曾称王福曾的画法为“王氏水彩”。作品有《北方的冬菜》。出版有《应用美术初步》《有趣的折纸游戏》等。
刘万里(原名刘鹏祖)(1931—1980),甘肃兰州人,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入门弟子。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常务理事,兰州市文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兰州市美术家协会(筹)负责人,兰州市文化馆副馆长,五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画家刘万里先生去逝后,由兰州市文联、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市美协等织组为刘万里先生举办了《刘万里中国画作品展》。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际,由兰州市文联,兰州画院,市文化馆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刘万里中国画艺术创作研论会》。2020年由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文联为纪念刘万里诞辰九十周年举办了《刘万里先生书画艺术讲座会》。他的作品曾多次被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行出版,在全国及省市各大报刊物杂志发表介绍。
张趋(1931—1989),甘肃临洮人。擅长版画,兼工书法。曾任甘肃省群艺馆副研究馆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高原春》《浪山节》《历史的回声》《丝路驼铃》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文化单位收藏。
娄溥义,(1932—2002)浙江余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夏石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毕业。期间(1959年至1961年)曾在吴作人油画工作室工作。后常年在兰州艺术学院、甘肃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调入西北民族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近40年,在西北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美术人才,其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艺术修养受到普遍赞誉。擅长雕塑、油画、美术教育。作品有《搜索》《边疆的早晨》《解冻》《晨星》《陇原春华》《九色鹿的故事》《求索?奉献》等,雕塑《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肖像》《森吉米尔肖像》《飞天》等。
罗承力,1932年生,四川成都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毕业于西南美专(现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甘肃画报》《工农文艺》《甘肃文艺》《飞天》美术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国画家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传略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
作品曾参加赴东欧、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出国美展和全国美展,代表作如:《幽趣》《饮》《芳草地》《清水照人》《果熟季节》等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全国性美术文艺刊物和报刊出版社发表、出版。其中《芳草地》国画于1994年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获“中华诗、书画国际展览会”银奖;国画《饮》于1995年6月在日本东京获“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作品展览”银奖;1999年国画《情浥厚土》在北京获第五届国际书画展览国际金奖。《阿克里木和他的儿子》《清水照人》国画于1963年、1994年在北京分别获全国三等奖、全国银奖;《白云深处》《高原牧场》等一批山水画,在《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1989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祖国各地》栏目播出的专题片《生命三重奏》、1990年10月《美术》杂志“西北风、陇原情”一文都高度评价其艺术活动。1994年国画《喜悦》又被中国文化研究会和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国画家作品联展”选入并展出。
王创业,男,1932年出生,山西省永济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省书协筹备组负责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甘肃省诗词学会顾问,被国内誉为继王世镗、王蘧常之后又一位章草大家。
杨鸣山(1933—2016)生于俄罗斯,195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61年调入新疆艺术学院任教,1978年举家移居澳大利亚,并继续从事绘画创作。多次参加澳大利亚全国性的重要比赛,均获得高层次殊荣。
李希玉,甘肃靖远人,1933年出生,2018年于广东省江门市逝世。195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音美科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甘肃张掖艺术学校美术科主任、教师,原张掖师专美术系创建人,张掖师专美术系首任系主任、副教授。
汪玉良,生于1933年11月,甘肃省临夏人,东乡族,国家一级作家,花鸟画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195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任甘肃省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等职,是东乡族作家文学的奠基者和步入画坛的第一个东乡族画家。《中国人物志》《民族荟萃》等多部典籍载入其艺术贡献,先后4次获国家级文艺创作大奖。2008年由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艺术名家邀请赛活动组委会授予“对中国文艺30年繁荣与发展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并被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评为中国专家学者三十年贡献人物。2010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创作六十年荣誉证书,同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终身成就奖。2017年11月,在庆祝中国新诗百年庆典暨“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中荣获“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
于衍堂,(1934—2010)山东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2年调入甘肃师范大学,曾任美术系教师。生于山东潍坊翰墨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习和父亲于希宁的教导,打下了坚实的国画功底。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国画大师李可染、李苦禅,并得到叶浅予、蒋兆和、王式廓、齐白石、王学涛、陈半丁、傅抱石等前辈的悉心教导,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新中国成立后,“北平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于衍堂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同届同学有蒋建国、傅小石、卢沉、朱乃正、蒋采苹等。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中国美术等媒体,曾参加甘肃省美展、马来西亚吉隆坡于衍堂个人画展等国内外展览,部分作品被中央美院、人民大会堂、马来西亚政府等机构收藏。
马化龙,(1934-—2002)别名华农,陕西华县人。擅长美术史论、中国画。1952年入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水墨画《劲竹》获1955年中国和平统一杯“国际书画大展”金杯奖。《雪竹》获得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书画作品大展赛“精品奖”。史论专著有《中国美术简史》(初稿1980)论文有《廿四画品与诗情画意》《丝绸之路东段的几处佛教石窟》《论百代画圣吴道子》《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与长安画风初探》等。
王维辛,1934年12月生,甘肃兰州人。现为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甘肃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五十年代初,步入社会后,拜国画大师黄胄为师,习艺做人,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1954年,处女作速写《要替大家办事啊》获甘肃省职工文艺竞赛一等奖,水彩画《真是咱们的心里话》入选西北美展,国画《女氧焊工》《当代诸葛亮》等作品入选全国工农兵画展,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刊出。国画《洛河上》的创作成功,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由于工作和开展群众美术活动成绩显著,1960年出席全国文群群英会。画家为寻求自己的艺术天地,长期深入天山、祁连山、戈壁、大漠,寒来暑往,足迹遍及大西北。
党伯明,(1935—2003)笔名朗轩,陕西大荔人。1957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教授、美术理论家、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退休前供职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版画展和出国展览;多处纪念馆、展览馆、省(区)美协收藏;辑入《当代绘画艺术》《20世纪中日书画名匠集》《艺苑辍英》等十余部典集;代表作有《陇原黎明》《鸣沙下飘枣香》《进山》《幽谷》等;多次获奖,1933年甘肃省特颁予最高荣誉“敦煌文艺奖”。专著有《艺术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评论70余篇,其中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造型艺术研究》专题全文转载。艺术传略为20余部辞书编入。
何晓峰(1935—2001),别名何裕,字冰河,号紫芝山房主人,甘肃天水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画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中国画、雕漆工艺。甘肃省天水市雕漆厂总工艺美术师。
肖弟(1935—2007)1935年生于上海。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毕业,擅长版画。一生经历曲折,曾经当过记者,种过地,亦曾在沙漠开荒,后来在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又因甘肃书协的筹建调入文联工作,担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一职多年。生前为一级美术师,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等职务。
马芳华,女,回族(1935年—2004年)195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81年赴浙江美术学院高研班深造,师从吴山明、刘国辉、顾生岳等先生的亲历指导。出版有《赫蒂则.马芳华画册》(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曾为《飞天》文学月刊副编审,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徐祖蕃(1935—2013),字椒升,号务本。山西省五台县人,1935年生于北京。曾为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及甘肃省优秀专家待遇。
徐祖蕃老先生治学严谨,专心从事文博工作,1999年9月退休后,在社会兼职,2003年任全国博物馆陈列精品评委;2004年任中国公益美术学会展示设计艺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93年6月任文博研究馆员职务。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老先生专职于文物陈列设计40余年,创立了以“揭示文物的性格特征为设计的最高准则”等一整套陈列设计理论。在书法艺术实践中,青年时代的徐祖蕃即表现了非同常人的悟性和灵智,1965年春其汉简书法作品入选中国现代书道展览在日本东京等四城市展出,受到了书法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许。徐祖蕃先生学养深厚,重视从文化渊源和文字的演变中领会书法的精神意蕴,在把握各种书体的结构和笔意上心领神会,终领悟出精髓而形成独家面貌。其榜书大字雄健肆放中不失清润秀逸,结体端庄又富于韵致。其于1989年为嘉峪关城楼所书“天下第一雄关”巨匾入录《中华名匾》。八、九十年代,多次为敦煌莫高窟书纪念碑、幢。1995年后,为兰州五泉山等寺院书匾、联达百件以上。1996年后,兼任兰州石佛沟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总设计,书匾联10余件和《石佛沟丛帖》两卷。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的书法创作上,徐祖蕃素以写“西北人的性格”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其以甘肃出土之简牍及敦煌出土的十六国、北朝早期写经笔意进行的书艺探索,代表了甘肃书法家在此方向所做努力的最高成就。八十年代以来,潜心著述,出版有《汉简书法选·武威汉简专辑》,与友人合出有《敦煌遗书书法选》《淳化阁帖选》《肃府本淳化阁(上、下册)》。对汉简体和敦煌写经体的成因及其书法艺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十六国、北朝写经体的分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与秦明智先生共同发现了肃府本“阁帖”的子本《溧阳本淳化阁帖》和肃府本的摹勒者温如玉等三跋。1988年以来,相继参加了《甘肃藏敦煌文献(六巨册)》的文物鉴定与卷四、卷五叙录的撰写和其余四卷有关文字学和书法艺术方面的叙录文稿。
佘国刚(1936—1996)在甘肃美术史上,是不得不提的人物。老画家陈延这样怀念他:“老佘有才有趣,可惜一生不顺,现在长眠地下,成为回首兰州美术时的隐痛。每当谈及画家中的才子,总是先就想到佘国刚的名字。”更为详尽的分析文字,读者可参照拙文《兰州的梵高与佘国刚样式》。必须承认的是,他天才的创造力在兰州画界首屈一指。所谓佘国刚样式是多种艺术范式构成,他的《高原人家》是写实的,真正具有伦勃朗风格的作品;他的《金城关》色彩浓烈,堪比梵高式的激情和印象主义风格;他的《天使与魔鬼》则完全是象征主义的;他的《村头》无疑具有表现主义魅力;他的《播种》纯属观念思辨的构成;他的《人生》是透析创伤记忆的颇具隐喻的相似性、转喻的组合性的开创性力作。他是唯一一个让我下泪并倍感自己浅薄的画家。他让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故事,画笔便拥有了灵魂。他的最大贡献是拓宽了本土油画创作中的人性表现维度。他的艺术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在一个没有传奇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创造崇高的艺术。
张守忠,甘肃通渭县人。1936年出生于通渭农民家庭,196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在通渭一中、二中任教。他是通渭历史上的第一位专业画家和专业美术教师。
陈克健,(1937—1970)天津市人,1961年毕业于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62年至1963年调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工作,1963年至1964年在甘肃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
赵正,别名黎泉,(1937—2006),甘肃山丹人。1960年就职于甘肃省博物馆,曾任陈列展览部主任、研究员、副馆长。1990年任甘肃画院副院长、院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91年获国务院社会科学有突出贡献者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荣誉奖。曾为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述有《西北汉简书艺略论》(上海书画出版社《现代书法论文选》,1979)、《汉简书法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简牍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汉简书法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王了望书法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砚耕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作品曾入选一至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以及中国书协主办的出国展览,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中日代表书法家展》作品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国书法大典》CD-ROM光盘等。
李宝峰,(1938—2019),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955年初中毕业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考入鲁迅美院国画系。1964年毕业分配至甘肃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曾任美编室主任。1990年调入筹建甘肃画院,并任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在甘肃兰州成立“李宝峰艺术馆”。2009年获得由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1号展厅举办“守望西部——李宝峰中国画展”,并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李宝峰》。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百年中国画展”等多项大展,2004年获黄宾虹奖,2006年获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金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毛主席纪念堂、深圳、天津艺术博物馆等收藏。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