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黄河“筏子客”的奇幻漂流:轻舟飞渡 传承千年技艺

兰州羊皮筏子

  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在父亲和爷爷两位“筏子客”的耳濡目染下,近60年时光,张德宝将自己的满腔热爱,都寄托给家门口的黄河,以“筏子客”传承人的角色,轻舟飞渡,徜徉在羊皮筏子千年技艺沿袭传承的河流中,用精湛的技艺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讲述着黄河的古老故事。

张德宝的大半生都徜徉在羊皮筏子事业的传承和发扬中。李德宇 摄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母亲码头,历经大半个年头的制作准备,70岁的张德宝和他的徒弟们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

  “十个筏子所需的130个羊皮已制作就绪,只待吹气上筏,载着游客漂流。”望着清澈的黄河水,还有眼前整齐排列开来黄澄澄的羊皮胎,张德宝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

  “皮筏”起源于汉代,历史悠久。在张德宝的家乡兰州,羊皮筏子从清朝时兴起,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最早用于军事,后逐渐成为民众所熟悉的黄河两岸人员渡河、货物运输工具。如今,随着黄河两岸架起越来越多的桥梁,羊皮筏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成为兰州旅游业的独特品牌,受人青睐。

张德宝的徒弟扛起羊皮筏子,为游客提供漂流服务。李德宇 摄

  “离不了了,跟着筏子生活了大半辈子,是我们几代人传下来的。”作为兰州市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德宝的一生都与羊皮筏子为伴。

  在张德宝儿时的记忆中,漂流在黄河畔运送货物和草料是他每日的生活轨迹,“爸爸常带我外出割草,回来时筏子上就载满了草料和煤块。黄昏时有人过河,爷爷就负责将客人们送到河对岸,赚些钱贴补家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德宝所在的徐家湾村上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羊皮筏子。“那时黄河上少桥,羊皮筏子肩负着黄河两岸渡人运货的使命。”张德宝说,四面环河的雁滩盛产果蔬,羊皮筏子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儿时,张德宝经常依偎在爷爷怀里,听老人讲七八十个筏子拼接在一起,运输几十吨货物到内蒙的壮观场面,还有抗战时期,整整两年时间,兰州筏工们从广元到重庆运送汽油,创造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故事。

  12岁时,张德宝的父亲就让他坐在筏子上,把他推到河中央水流最凶险的地方。慢慢地,他就可以熟练翻覆筏子,落水后也可将筏子翻过来划到对岸。从那时起,他通过了父亲和黄河的“考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筏子客”。

张德宝(左)在为孙子张旭传授羊皮筏子保养经验。李德宇 摄

  2006年,兰州羊皮筏子被甘肃省文化厅正式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张德宝将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羊皮筏子事业。随着黄河沿岸羊皮筏子特色旅游项目日渐红火,张德宝和侄子罗宏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以公司 化的运作模式,使羊皮筏子这一特色旅游项目,被更多的人熟知。

  更让张德宝喜出望外的是,除了侄子罗宏,孙子张旭、罗清涛等十余人相继加入传承队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沉下心来学习羊皮筏子制作、漂流技艺。

  在张德宝常年漂流的码头,他开设了“羊皮筏子传习所”,通过实地手把手教学,将羊皮剥皮、褪毛、扎口、保养、浸润、整形、晾晒、刮油等制作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

  “别看羊皮筏子简陋,里面的门道却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张德宝说,每年冬天,他都要前往内蒙古,挑选最好的羊皮,从入冬开始在皮囊里加硝盐和胡麻油,使羊皮毛孔堵塞不会透水,再对着羊皮口子用力吹,让二氧化碳延缓皮革的老化,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后,才可以制作新的羊皮筏子。

罗宏介绍,旅游旺季公司羊皮筏子日接待游客超400人,年均接待量上万人次。李德宇 摄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九曲黄河十八弯,千年筏子百年桥。”……每当撑起木桨,用羊皮筏子载着乘客一路从兰州黄河母亲码头顺流而下,张德宝都会即兴哼唱起西北花儿,并化身导游,向游客们讲述黄河故事。

  如今,看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自己的羊皮筏子体验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张德宝格外高兴,他说:“只要身体还行,我会一直划筏子,把这份黄河中流动的记忆传下去!”来源:凤凰网甘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