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鼓子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在兰州的各个县区,活跃在城乡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
都说黄河里面舀一瓢,一半泥沙一半水。兰州鼓子被黄河浸润久了,也有了黄河的性子——在兰州鼓子曲调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原音乐如水的细腻温和,也可以感受到西域音乐风沙般的粗犷豪放。
听兰州鼓子,除了心底的震撼,就是悲怆与豪迈。演唱者声腔凄怆,如诉如慕,浓郁的兰州方言唱出了西北的苍凉。2006年5月,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兰州鼓子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关于兰州鼓子的起源主要有宋代商调鼓子词说、宋词元曲说、敦煌变文说、明清说、清代北京八角鼓子说等多种说法。但比较趋同的观点认为,它以北京八角鼓子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本地后又吸收了当地流行的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而逐渐形成。
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非一人、一时之力所创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群体性创作,并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遵循曲种本身演进发展规律。
——艺术特征——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
鼓子词一般依照曲调来填,因此,都有一定的格律可循。一般来说,鼓子词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不是固定的,可长可短,取决于所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但也不是随心所欲和胡编乱造的。
鼓子词的声韵非常讲究,要注意平仄声的区别,韵脚的安排也是因词而异。鼓子词也讲究对仗,但对仗是自由的,字数相同又相连的句式,就有可能用对仗,一首词的上下片句式相同,可以都用对仗,而有时上片用,下片不用,有时则下片用,上片不用。
——表演形式——
兰州鼓子的表演不拘泥于场合地点,演唱者可以手持一把竹扇指点“江山”,词曲的内容和感情全凭演唱者声腔声调的变化来表达。
兰州鼓子通常采用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三弦、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
兰州鼓子的音乐包括十大调,这十大调是:鼓、词、悲、胯、越、平、勾、当、令、百,其中“词”“胯”“勾”三个调类已经失传,无从考证。目前所收集到的兰州鼓子十大调所包含的曲牌总共有70个,分为四大类:牌调类34个,越悲调类18个,平调类15个,杂调类3个。
兰州鼓子唱腔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兰州话行腔,就像国粹京剧以北京话行腔,秦腔眉户以陕西话行腔。如果离开了兰州话,唱鼓子就走了味儿,不正宗了。
——传统剧目——
什川镇老堂屋下演奏的鼓子艺人摄影:魏著新
兰州鼓子的曲目,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
——曲艺现状——
2011年开始,兰州市非遗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实施散点保护的方式,确认和命名了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榆中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聚集了十几到二十多不等的鼓子好家,构建起了布局相对合理的兰州鼓子传承网点。
兰州鼓子在民间口耳传承了近千年,
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也承载着民间文化渊源的基因。
来源 :综合整理于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