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精绝古国

文物简介

  木简1枚(出土编号:Ⅱ90DXT0115①:114),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6.7、宽1.5、厚0.1厘米。简上可释字共13个。简文残泐,但基本内容清楚。简文作“送精绝王诸国客凡四百七十人”,简文内容是悬泉置对精绝国王等各国470余人驻留悬泉置的人数统计。传世文献对精绝国的记载比较简略,该简文为汉与精绝国的交往填补了重要资料,该简文对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汉代精绝国同汉王朝的来往关系以及古丝路沿线的诸国关系往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这枚简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于该简同层出土的纪年简有14枚,最早的是成帝阳朔、鸿嘉、永始(前24-前13)三个连续年号的简,最晚有王莽居摄和始建国(公元6-13年)时期的。简文中有精绝王的记载,也说明了此简的年代早于东汉晚期。

“牍”延伸

  2016年上映的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掀起了一阵神秘西域文化的的热潮,让众人对精绝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精绝国在历史上却是真正存在的。

  精绝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阸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可知精绝国有人口3360人,精绝国接受西域都护的管辖,并有自己的一套职官体系。《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因地处于丝路中转站的区位优势,精绝古城成了西域诸国与中原往来的重要节点城市。

西域都护府 |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许之。会匈奴衰弱,莎车王贤诛灭诸国,贤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绝、戎卢、且末为鄯善所并……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据学界研究可知,贤死在永平四年(61年),鄯善吞并诸国是在东汉晚期。亦有记载“明帝永平中,于阗将休莫霸反莎车,自立为于阗王。休莫霸死,兄子广德立,后遂灭莎车,其国转盛。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而鄯善王亦始强盛。自是南道自葱领以东,唯此二国为大。”可知两汉之际,汉王朝国力衰微。精绝、小宛、戎庐、且末被鄯善所并,精绝国成为鄯善国的一个行政管辖区。

  虽然史料对精绝国的记载较少,但是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探巡古城时,在位于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乡境内尼雅河下游的古代绿洲上,发掘出土的一组珍贵汉文木简,其中有一枚残断的汉简上非常清晰地墨书有“汉精绝王承书从事”汉隶文字,木简典型的汉代官方文书写格式,昭示尼雅遗址和汉简上记述的“精绝王”一定有直接关联,昭示了出土木简的尼雅遗址就是精绝国的所在地。尼雅,毫无疑问,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址。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斯坦因的考察报告和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汉代残简认为该地“在汉为精绝国地”,肯定了斯坦因的推断。自斯坦因发现“精绝国”故地——尼雅遗迹以来,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被世人所知。

尼雅建筑遗址 | 图源《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自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以来,历代出使西域的使者都会携带金币和锦缎丝绸。来自汉王朝的丝织品,在当时的精绝国和周边的城邦国家都很受欢迎,以至于在西域形成一种仰慕汉家之物的风气。在尼雅遗址的M3中出土了一件绣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隶书汉字的锦被,专家们称其为“锦衾”。经线采用了藏蓝、绛、白、黄、绿等色,纹样有舞人、茱萸纹、变体云纹等。对于锦衾的来源我们不得而知,或为赏赐,或为贸易所得,亦或为和亲的王侯将相之女携带的嫁妆……但作为贴身的随葬品,无不显示其珍贵性。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 | 图源《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此外,在尼雅遗址M8还出土了一件锦护臂,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从右至左分别绣有孔雀、仙鹤、辟邪、虎这些瑞兽,在护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汉隶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类似的记载在《史记·天官书》中也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与这个锦护臂一同出土的还有一片织着“讨南羌”的锦料残片,与锦护臂的用料一致,研究人员根据史料分析,两件织物反映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在《汉书·赵充国传》等大量的史料中,都曾记载过汉羌之间的战事。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图源《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神爵元年(前61年)羌人叛乱,在此紧急关头下后将军赵充国自荐征伐,虽然赵充国当时已经接近70岁了,但他善于用兵,汉宣帝思量后派遣赵充国讨伐羌族各部。赵充国认为要完全征服羌族各部,不能急于一时。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湟水与大通河之间(今天青海河湟盆地)遍设屯田,慢慢吸纳、同化羌族诸部。屯田虽然很有成效,但汉宣帝认为进度过慢,但出兵作战也得深思熟虑才能做出决定。当时,汉王朝内“天人感应”的学说相当流行。据《汉书·天文志》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汉宣帝得知五星聚的天象要东方苍穹出现,认为这是出兵的好兆头,让赵充国和敦煌、酒泉的驻军一起出击,肯定会取得胜利。锦护臂上的字样,五星连珠时“讨南羌”,正是战事有利汉王朝的象征。而赵充国也的确不辱使命,挫败了羌人的进犯。这富有时代特色的句子,被工匠织在锦上,而织锦又出现在西域的精绝国,这也体现出精绝国与汉朝的往来关系。

  1959年史树青先生在尼雅遗址(今民丰县)征集到了一方印章,此印章印文为阴刻的篆体白文“司禾府印”。学界根据它本身的印面内容推测它是汉代官方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但是史书上没有关于“司禾府”这一官署的记载,《后汉书·西域传》仅记载明帝派兵北征匈奴,在收复哈密后,设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尼雅古代为精绝国,也曾由汉朝中央政府派兵驻扎,开垦农田。“司禾府印”与“宜禾都尉”均为汉朝屯田的印证。

司禾府印 | 图源《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悬泉汉简记载表明,自汉宣帝以来,西域的精绝一直同中原的汉朝保持着领属和贡使的关系。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诸国,汉与西域诸国双方往来极为频繁。在悬泉汉简(Ⅰ91DXT0309③: 97)中记载有悬泉置曾集中接待从大月氏、大宛、疏勒、莎车、渠勒、精绝、扜彌等西域诸国客,这些西域人员正是沿丝绸之路南道结伴而行。悬泉汉简的记载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古丝路行人相望于道的繁华景象,还有人声鼎沸的悬泉置。

悬泉置遗址示意图 | 图源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