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守护文化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侧记

10月17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在敦煌市拉开帷幕。本次年会以“科技支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以及关心支持文物保护事业的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文物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现场

“今年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历届年会已经成为了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交流学术心得、展示学术成果、探讨学科发展的重要舞台。

本次年会共设有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两天时间里,共有86位学者作口头报告,并设有25位学者的海报展示环节。主会场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让与会者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五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可移动文物分析检测与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新材料与新技术”“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创新”“不可移动文物勘察与评估”以及“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等核心议题,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通过论文征集、专家评审等方式,选拔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参会者聆听嘉宾发言

当前,文物保护依然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侵蚀、人为破坏、技术发展局限等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文物原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完成文物系统性保护,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核心议题。

主会场活动中,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常青,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分别以《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古典折曲坡顶由来的图像类比推演》《试论多重价值视角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业界“大咖”的精彩演讲,令与会者开阔了眼界。大家纷纷表示:“演讲内容既涵盖了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涉及到了文物背后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工作思路和启示,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敦煌研究院建院80年来,几代莫高窟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目标,构建了我国古代壁画病害综合防治体系和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体系,探索总结出了系列文物保护“敦煌经验”和“敦煌模式”。近年来,又建成了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创办了全国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领域第一本学术期刊《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百余项,有效提升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性。

丁淑君在敦煌研究院从事文物本体安全监测工作。“专家发言让我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深刻认识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丁淑君说,文物保护没有尽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将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努力让文化遗产历经岁月变迁而风采依然。

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甘肃省文物保护工作正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从本体保护到综合保护,从环境监测到灾害预警,从数字化技术到新材料应用,让科技的力量不断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各个环节,为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强大支撑。

“此次会议‘干货’满满,我们收获很多。”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亚军表示,将赓续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主动探索,提升科技创新和文物保护修复技能,努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阐释贡献力量,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 :新甘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