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2019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

1.jpg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丝绸之路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地,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会师地,多民族融合区。甘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

一是“老天爷”赐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从南到北分布着8个气候类型区,自然生态多元,地质地貌独特。拥有除海洋和岛礁外的所有资源类型。张掖丹霞、黄河石林、敦煌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级的自然奇观驰名中外。甘肃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已认定的国家级自然景观251项(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8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4个)。

二是“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现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关城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敦煌文化等文化交融互鉴。全省古文化遗址7000多处,石窟寺206座,历代长城遗存3654余公里。全省馆藏文物近43万件,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于武威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甘肃是我国伏羲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在天水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启了华夏文明。周先祖不窋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明先河。诞生于庆阳的中华医祖岐伯,与黄帝谈医论道,留下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平凉崆峒山为中华道教第一名山,因道教始祖广成子向黄帝传授养生治国之术而闻名。“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正是对甘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三是“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甘肃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陇东大塬、黄河两岸孕育了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多民族交流交融交汇,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东乡、保安、裕固等独有民族风情浓郁,白马藏、雪山蒙古民俗民风独具魅力。甘肃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近年来,甘肃各地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呈现出遍地开花、百花争艳、各放异彩的良好态势。

四是“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甘肃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有红军长征、陕甘宁边区、西路军血战河西三大板块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的红色革命文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两点一存”的革命圣地。全省现存革命旧址4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已建成国家红色旅游A级景区15处(其中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9处)。甘肃也是新中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玉门、西北钢城嘉峪关、中国镍都金昌、中国铜城白银以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工业科技重地在全国享有盛誉,“南梁精神”“会师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大通道和文明大动脉,谱写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的“交响曲”。“如意甘肃”不仅形似,而且意深,包含着“形态如意、姿态如意、心态如意”的丰富内涵。形态如意—从中国地理版图上看,甘肃就像一柄精致的“玉如意”镶嵌在西北内陆。“贯通东西、守望南北”,“坐中连六、涉藏临疆”的行政区划,决定了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自古就是国家政治版图要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姿态如意—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富、风情浓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医药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拥有除海洋和岛礁外的各类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心态如意—甘肃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交汇之地,世界各地游客、各色人种、各类信徒都能在甘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归宿。走进甘肃就如同行走在珍宝般的“如意”之上,带给您的是心有所想、必有所获的如意之旅。

一步一画卷,一路越千年。自然奇观、人文遗迹,构成了甘肃独特而丰富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天人合一的大美景象。

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欢迎您来甘肃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