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白银:文化旅游主动作为 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甘肃要闻.jpg

202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行业实际,以“游”为龙头、以“乡”为基础、以“农”为根本,加快农旅融合,全面启动“农民变股民、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旅游大变革,着力打造“美丽经济”,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市“三农”工作发展中的支柱业态和白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2021年,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4亿元,旅游总人数978.65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速为14.53%,乡村旅游人数460.92万人,收入10.0亿元。

弘扬与传承相结合,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文化惠民举措,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以线上展演展播、线下文艺演出等形式,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29场次,受益群众43.8万人次。二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丝路锁钥——敦煌历史文物精品展》等20余场次。打造提升《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等情景舞台剧,《黄河水乡》沙画作品等文艺精品,让陈列在白银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组织开展2021年白银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线上展示展演活动,春节、元宵节期间,会宁剪纸、白银曲子戏、景泰滚灯等34个非遗项目参加了线上展演展示展播活动。完成了2021年度国家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落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会宁剪纸)保护补助资金、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银剪纸)保护补助资金。编撰出版了《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会宁剪纸》等系列非遗专辑,传承展示白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掘与保护相结合,文化积淀日益深厚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索桥堡保护规划编制项目和索桥堡文物展示保护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实施。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和省级专项资金,顺利实施了会宁县甘沟驿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芦沟堡城址防护围栏保护性设施建设、索桥堡数字化保护和博物馆安防及预防性保护等11个文物保护项目。二是完善规划体系编制。编制完成《黄河上游白银段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白银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起草制定了《永泰城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形成了黄河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体系。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川瓷窑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保护规划等7个项目方案的申报工作,平川区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靖远仁和张氏民居安防等6个省级文物保护专项方案评审通过。

发展与利用相结合,文旅产业日益兴旺

一是实施文旅项目提升工程。重点实施白银区金沟河(城区段)生态旅游项目、白银区湿地公园休闲生态区旅游开发项目、景泰县大敦煌影视基地开发建设项目等10项文化旅游续建项目,实施景泰县西路军一条山战斗遗址公园、会宁县南川田园综合体——水云小镇、靖远县水岸三合景区开发建设等23项新建文化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倍增计划,实施了会宁县杨崖集镇中药材特色康养小镇、会宁县南川田园综合体、白银区水川康养小镇、白银市平川区“古韵陡城”康养小镇等4个康养项目。二是推进全市景区提档升级工作。指导会宁县起草完成《会宁会师旧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全力推进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质量景观评审名单;大坪凤园花海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白银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会宁线川田园综合体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白银区顾家善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旅游重点村,白银区水川镇五柳村,景泰县中泉镇红岘台村、五佛乡兴水村,靖远县兴隆乡大庙村,会宁县丁沟镇线川村等5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展会宁县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和白银区水川镇顾家善村、会宁县老君坡镇谢家埂子村、靖远县糜滩镇独石村、景泰县喜泉镇大水?村等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大力实施文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旅游版”。

2022年,全市文化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部署,举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之合力,提升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工作水平,健全乡村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推动白银“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进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文化抓培育”的总体思路,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指标,完成22个乡镇(街道)、41个村(社区)公共文化场所、8个县级图书馆分馆达标建设。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人员集中的乡镇(街道)或村(社区)探索建设1个乡镇(街道)或村(社区)数字文化驿站。推动实施“白银记忆·阅经典研学活动”“文化根脉民艺传承”——跟着传承人“学才艺”白银非遗保护传承研习活动,“黄河水绕古城墙”研学活动和“铜城·枣花读书节”“凤之韵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一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弥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实现“以软件补硬件”,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送文化下乡等系列品牌活动。持续推进送文化下乡,送春联、送戏曲、送节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基层。紧扣党的二十大召开重大节点,在会议召开期间,创作推出1-2部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宣讲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落地生根。策划举办《白银史前文化艺术展》《第四季“江河同源”江苏连云港·甘肃白银书法美术作品馆际交流展(连云港展)》等展览活动,推动文艺展演持续发展。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三园一廊”建设,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路线保护利用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明长城索桥堡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启动索桥堡、永泰城址数字化工程,探索构建长城数字化保护体系。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白银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长征重要节点保护展示工程。配合实施河西走廊国家遗产路线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做好白银节点方案编制,依托景泰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路线的起点,做好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等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开展黄河上游白银段重大水利工程文物损失调查评估工作,做好库区淹没区的文物损失调查评估。指导做好靖远县仁和张氏民居、寺儿湾石窟、平川区陡城城隍庙、红山寺石窟、景泰县五佛沿寺石窟、会宁县关川道堂等省级文物保护项目。

坚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乡村文旅项目康养产业。全力推进会宁会师之城红色小镇、靖远“黄河之眼”摩天轮项目、靖乐渠环境治理工程(七馆一中心)、景泰县白银市索桥堡(景泰段)黄河文化遗址公园、白银区黄河云客小镇龙山民宿、白银区水川湿地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平川区忠恒桃花源教育颐养小镇等重点项目按期开工建设。贯彻落实全省“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推进会宁县杨崖集镇中药材特色康养小镇、会宁县南川田园综合体(红军村)、平川区“古韵陡城”康养小镇、会宁县线川田园综合体、黄河白银云客小镇龙山民宿、靖远陇原文冠果生态康养度假区等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建设。完成靖远石门小口大枣特色小镇、靖远大庙梨花古镇、靖远枸杞小镇、靖远县文旅生态康养小镇、白银区水川康养小镇、平川区红砂浪温泉小镇、景泰县寿鹿康养基地等7个文旅康养项目前期工作。

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旅游版”。立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引导,加快乡村民宿发展,增加过夜游客,延长产业链条。结合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力争2022年再打造1个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以上文旅振兴乡村旅游样板村,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个,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产品和线路,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1期,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深度挖掘白银市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打造具有白银特色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景区,以白银南站、靖远北站、北滩站、平川站等中兰客专途经站点为依托,提升打造“六朵金花”、水韵独石、古韵陡城、矿山公园等沿线景区景点,培育形成中兰客专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全市境内平川红会站、长征站,靖远东湾站、靖远站,白银西站等火车站点,以五星级酒店标准打造豪华旅游专列,景区化标准建设白银高铁南站,开发“环白银”火车漫游系列产品。

加大乡村特色文创产品研发。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文旅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骨干文化企业扩大规模,加大对甘肃渊博龙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白银林兰铜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甘肃铜城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白银煜恒陶瓷有限公司、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甘肃西雁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一批具有本地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