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绣河沿——“秀”出不一样的美好时光

  那是一个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那是一个值得此生留恋的地方。哪怕只是闲暇时光,过去走一圈,记忆就像翻书一样,浮现在眼前,往事如电影一般,从眼前掠过。

  对于绣河沿,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每每路过,总想多看他一眼,总想与身边人分享我曾经与他的童年往事……这,也许就是一份难以寻回的纯粹与美好吧!

历史的城墙

  在我的记忆里,九十年代的绣河沿是一条浅浅的小巷,巷内有四幢五层砖混的老旧楼房,每一块石砖上的斑驳都仿佛刻画着岁月的痕迹,封存着往事与记忆。

  老楼房的单元是没有窗户的,每爬一层,都能探出头看看四周的风景。记得小时候,探出头向西望去,不远处就是兰州古城墙的残垣断壁。每当沙尘天气,大风扫着尘土和落叶漫天飞舞时,金城仿佛回到了曾经金戈铁马的时代,耳边嗖嗖的风声中,似乎还夹杂着城墙外战马嘶鸣、狼烟四起的声音。

  那时,神秘的古城墙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向往之地,每个小孩都想登上城墙的顶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都想看看,城墙的另一侧,究竟有没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壮观景象。

  终于有一天,年仅8岁的我,顺着一个缓坡,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古城墙。在城墙的另一边,并没有连营千里的壮观场景,而仅仅是兰州市第十九中学的操场。

  古城墙的那边是什么,在那一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站在了古城墙的顶端,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绣河沿的“孩子王”。

绣河沿越来越“秀”

  时光回到2022年5月9日,当我再次回到绣河沿时,小巷入口处新建起一处深灰色的石雕门楼牌坊,牌坊的顶端和石柱上雕刻着梅、兰、竹、菊的图案,牌坊门楣上灰底金漆写着“绣河沿清真古寺”七个大字。

  望着“古”字,时光仿佛转动了历史的年轮与曾经的故事……

  古时的绣河沿小巷位于兰州旧城东南隅,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出,逐渐形成一大积水池,蚊蝇孳生,臭气难闻,故人称为臭河沿。

  清朝以后,从张掖、酒泉、广河、临夏等地经商来兰的回族大多定居于此,逐渐形成兰州回民聚居区之一,也随之形成了今天的“绣河沿清真古寺”。

  1942年8月4日,一场大雨,让小巷积水过膝,雨水甚至灌入居民家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市府拨款4.23万元,用于疏浚积水坑,疏通排水渠。小巷得以从此摆脱了“臭河沿”的名声,更名为“绣河沿”。

  在绣河沿的巷口,望着“绣河沿清真古寺”七个大字,我站了许久,心中感慨万千,儿时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你有什么事吗?”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突然地询问,打断了我的思绪。

  “没什么,没什么,这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口中笑着答道。透过门楼牌坊向绣河沿的小巷深处望去,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

  配合社区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码后,我走进了绣河沿……巷口的墙壁上雕刻着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美浮雕画,对面则开着一家清真拌面馆,生意格外红火。曾经巷口的冷饮小摊、烤羊肉小摊都消失了,2毛钱一根的小布丁雪糕和3毛钱一串的羊肉串,那可真是儿时最期待的“零食”。

  向前20米,原本矗立在小巷右侧的一幢老式居民楼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处休闲小广场,绿植、花坛、餐馆、公厕、健身器械应有尽有。

  转身望向小巷左侧,历经多次翻修后的绣河沿清真古寺映入眼帘,拥有一座三层的邦克楼、庄严肃穆的礼拜殿,以及一座“笔架山”式大照壁的古寺,被誉为兰州清真寺的“三景”。

  顺着小巷走到最深处,就来到了我儿时的家——绣河沿9号。记忆中满墙斑驳的5层砖混老式居民楼,经过老旧小区改造,楼体外立面粉刷一新,朱红色、鹅黄色相间的墙体,让居民楼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也展现了新时代新气象。

  除了我儿时所居住的居民楼,南侧还有一栋一模一样的居民楼。两栋楼之间,是一个长约80米,宽约20米的院落。院落依然是20多年前的样子,花坛还在、自行车棚还在,儿时的记忆一瞬间涌上心头、历历在目。

儿时的美好记忆

  童年是一首诗,诗中蕴藏着甜蜜回忆;童年是调味罐,储存着酸甜苦辣;童年是一把尺,记录着成长的时刻。

  绣河沿,这条巷、几栋楼、一个小院,充满着我从小到大的欢声笑语,让人至今回味无穷。

  还记得我是“孩子王”吗?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我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起追逐打闹、一起捣蛋使坏……站在小院里,抬起头就能看到曾经那个“家”的窗户,童年的记忆如同放电影一般在我脑海中一幕幕闪过。那一切在此刻是那么的清晰可见。

  翻花绳、跳房子、丢沙包、扇洋画片、耍悠悠球、弹玻璃弹珠、抓杏核、赶铁环、和泥巴、挖沙子……几乎每天回家后,衣服都是脏的、手也是黑的。但比起如今每天坐在电脑前的自己,90年代的童年娱乐项目看起来是那么的快乐和健康。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这句话所表达的感受,如今已很难亲身体会到了。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一个个单元、一个个房间封闭了大家的生活空间,一扇防盗门隔断了邻里之间的往来。一年、两年,甚至很多年,不知邻居何许人、邻里之间不相往来的情景比比皆是。

  可我是幸运的。老刘家曾拥有过“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居们,我至今记得他们是老杨家、老问家、老张家。

  绣河沿的老居民楼一共五层,一层四户。我们一家三口和另外三户邻居住在顶层,最大的好处就是无人打扰。当楼下四层的楼梯、墙面、扶手都残破不堪时,五层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就连楼梯扶手的油漆都完好如初。

  “小问洁,来我家吃西瓜……”在五层,每家每户的门终日敞开着,串门、混饭、闲聊、打牌……在炎热的夏夜,四家人甚至可以一起在单元楼道内打地铺,虽说是四户人家,但和一家人没什么区别。

  不仅仅如此,在我的记忆中,绣河沿有一家由一对双胞胎姐妹经营的理发店,那是我从小剪发的地方。2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开着,店名叫“锦绣美发”,双胞胎姐妹也在。当我站在美发店门口,透过玻璃门看到里面忙碌的两姐妹,那熟悉的面孔再一次唤醒了我的记忆。

  “你是?你是……我为什么看着你这么面熟。”当我走进美发店时,两姐妹用既熟悉、又陌生的眼神望着我。“我以前住在这里,小时候的头发都是你们帮我剪的。”

  这就是绣河沿,位于城关区永昌路中段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巷,它承载着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陪伴着我成长。我相信,无论过去多久,每当走进绣河沿,都会让我眷恋那段和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来源:文明兰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