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别让时间,沉淀了这些韵味悠长的民间艺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电视多媒体已占据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人去关注民间最传统最具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重在传承和继承,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底蕴。

    皮影戏,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皮影,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古老戏曲艺术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光皮影六尺台,千古奇闻离合调”,是对皮影戏表演艺术形态的精确描述。

    皮影戏遍布甘肃全省,省内现存的皮影戏演出,最晚在清代时已出现。皮影戏班以家庭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且以家庭式多见,每个戏班一般由5-6个人组成。

    据调查,甘肃皮影戏的流布比较广泛,目前在兰州、白银、定西、酒泉、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等地均有流布和演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环县皮影戏、通渭影子腔、永登皮影戏等。

    其中通渭皮影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唱腔板式以及良好的传承体系,与环县皮影戏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通渭皮影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它与外地皮影戏不同的特点是:唱腔板式由原道情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5大类13个板式。均以粗犷雄浑见长。表演中,"人物"上、下场主要用"送板"和"栏板";影人采用粗刀刻制,色块大而显亮;影人的头梢位置前高后低,额面宽阔,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通渭皮影戏剧情故事一般都比较曲折生动,风格质朴明朗,简洁风趣,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群众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皮影的表演艺术不断提高,县上组织的皮影班多次出席省、地调演和会演,并获得好评。通渭影子腔已成为通渭继书画和通渭小曲戏之后的第三张文化名片。

    传统的民间艺术只有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保护与传播”,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在薪火相传中更加熠熠生辉,越传越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