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47个月、产出130多万字的写作之后,我感觉自己变成空空荡荡的谷仓,粮食都被搬走了,我要一个秤砣压着我,才不至于被风给吹了,人是很恍惚的状态……”
“掏空”作家叶舟的,正是他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计134万余字,是叶舟继入围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之后,为河西走廊立传、发掘西部文化之密码、寻找中华文明之精神原乡的又一部雄心之作。
5月29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川观新闻推出的“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第十二期正式上线,推介的正是《凉州十八拍》。叶舟讲述了这部史诗级作品的创作故事,那些昼夜不眠、长途奔袭的过往,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动人的故事。施战军、李洱、杨光祖、杨庆祥等作家、评论家从《凉州十八拍》的深度阅读中,听到河西走廊的风声不绝,看到西北腹地的荡气回肠。
《凉州十八拍》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河西首郡凉州为原点,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故事内核,以诗性飞扬、韵味深厚的叙事语言,着力塑造了一批来自民间且拥有文化自觉与大义担当的凉州子弟、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在山河板荡、世道浇漓、军阀践踏、官衙腐败的大时代当中,他们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守护河西大地,进而演绎出一场场生死不弃、惊天撼地的悲壮故事。
小说成功融会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与现代文学的想象,技法娴熟,贯通中外古今。在整部作品中,故事情节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叙事过程草蛇灰线、重峦叠嶂,人物形象热烈饱满,场面描写恢弘辽阔。同时,整部作品不仅将鸠摩罗什、铜奔马、祁连山、北疆边地相关的历史与传说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河西民间社会有机地融为一炉,而且将西北腹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经济贸易、军事历史,以文学的方式给予了生动如画、可爱可信的美妙呈现。
叶舟说:“凉州乃是河西首郡,也是西域之门户。我以为,自古而来,河西走廊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心腹地带及仓储之地。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地理上的战略纵深,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纵深、思想的纵深。”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片疆域渐渐地板结了、荒凉了、天远地偏了,成了不毛之地,成了一块生锈的地带,无论从精神和意志上来讲。“我渴望用自己的这一支笔去除锈。”
对于叶舟的“除锈”,《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视为“传奇”。他直言:“我们看惯了百年历史的这样一种大历史的长篇小说,一写就是百年,但是叶舟在这样一个百年创作的习性里边,他选择了百年当中的那么一段、那么一个地域、那么一个故事的核,在今天它的寓言的意义非常之重要,它脱去了过去那种百年叙事已经有的大家厌烦了的一些叙述方式,它脱出去了。”施战军认为,《凉州十八拍》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它可能是我们今天在“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中,这个环节当中一个最关键性的标志性的作品。
“读这样的作品就像喝蜜,喝荆花蜜,读这样的作品会流泪,泪会砸向尘世。”北大教授、茅奖作家李洱从《凉州十八拍》中读到了“骚体”的情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那样一种磅礴的景象,泪水也是磅礴的,景象是磅礴的,一种在苦劣在大地上奔走的忠义之士的这种描述,在中国文学当中确实是罕见的。
与叶舟的创作初衷一样,评论家杨光祖也认为,《凉州十八拍》就是一部“剔除偏见与促狭”的“除锈”之作,“也可以看作是作家'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精神历险。”同时,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一部著作,很多读者会望而生畏,杨光祖直言:“虽然字数很多,但并没有那种厚重感,让人读起来喘不过气。”他用“诗意盎然,语句飞扬,情感浓厚,飘逸潇洒,就像天上的红丝带,轻盈,漂亮”来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凉州十八拍》不仅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首批支持项目,还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输出作品。2023年2月23日,《凉州十八拍》英文版版权输出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迈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