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纸寿千年,数字敦煌——夏生平谈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是人类近代文化史上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敦煌几经风雨坎坷,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难以计数。我们不纠结过去,在展望敦煌为人类文明照亮前程的时候,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给未来添一盏新时期的路灯。敦煌文化艺术资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全球范围内“记录好、留存好、保管好、利用好”,以数字档案继续说好中国故事。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以《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为主题,在2023年“纸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间隙,与其进行对谈

敦煌藏经洞

主办方樊慧明老师安排的现场直播,

夏生平主任的演讲引来全国万人围观,

观众读者对敦煌存有敬意,

同样对夏生平主任翔实厚重的报告内容深深吸引

01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意义

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千余年间中西多元文明对话,又具文献性质的双重显性。数量巨大的文献中,存有大量古代写本,也多半是孤本和绝本,被学界称为敦煌遗书、敦煌写本或敦煌文书,又统称为“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保存巨量的儒家经典,

敦煌变文、曲子词等文学作品中

歌颂礼仪、孝道、忠诚等内容的文本,

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道德风尚

针对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实体没能“回归”或“返还”的情况下,“数字化回归”或“数字化返还”是折中的办法。实现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重建和利用,让全球热爱敦煌学的人共享这厚重文化遗产资源,借助“数字敦煌”,结合数字人文加强国际敦煌学推进步伐。

02敦煌学

敦煌藏经洞文物流失的历史悲剧与学术损失始于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大量社会文书、佛经、刺绣、绢画、法器等各类文物6万余件。这些数量巨大的敦煌写本、艺术品等,发现伊始就遭到西方所谓探险家疯狂掠夺。谢稚柳在《敦煌石室记》书中记载。1907—1924年间,一众掠夺者纷至沓来,导致大批文物流失到国外,散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德国、瑞典、美国、丹麦国家和地区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万余件文物分布在各国40余个文物机构。

古画中的敦煌藏经洞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刺绣立佛(左),

敦煌研究院藏品刺绣经幡(右)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主要是公元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宗教典籍中佛教典籍占90%,还有少量的道教、西方传入的摩尼教、景教等典籍;第二类是传统四部书;第三类是官私文书;第四类是少数民族文字资料,有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如将这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献重现,也是世界典籍空前大观。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术“敦煌学”,围绕藏经洞文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而丰硕的成果。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洪辩法师像-晚唐

1.展现出一部古代民族文化史和异国文明交流史。敦煌遗书中少量印本和拓本,绝大多数是手写文本,以写本为主的孤本,按时间序列有序、完整,是中国版本学研究的一手资料和原始样本。20世纪初,以敦煌写本在内大量不同材质的古代手写文本陆续出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依据。同时敦煌文献保存巨量的儒家经典,体现边疆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受;敦煌变文、曲子词等文学作品中歌颂礼仪、孝道、忠诚等内容的文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道德风尚,是丰富性、多元性和世界性的体现,不仅是中古时期敦煌、河西走廊和西域地方的历史、地理,还涉及当时的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留存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的流传及演变。她既有中原汉族文化,也有鲜卑、吐蕃、回鹘、羌、蒙古、吐谷浑等北方各民族的文化,既涵盖中亚粟特、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伊斯兰文化,也包含有欧洲希腊罗马文化,因此,莫高窟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

2.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宝藏。敦煌文献提供了中国,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民俗、交往、生活、生产、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详细资料,多方面填补了中国历史空白。藏经洞中发现了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众多语言文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反映与中原、古代西域各国、周边各民族往来交流的盛况。莫高窟也展示了集建筑、彩塑和壁画等综合艺术杰出成就及丰富内涵,是深远影响的百科全书。

由于国外敦煌研究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曾一度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状况。国学大师陈寅恪慨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既是对文物愤慨文物盗贼,也是感慨中国敦煌学研究落后和无奈。

收藏于法国的菩萨像(唐代)和金刚力士像(五代)

敦煌研究院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形式多样的国际展陈活动与交流对话,展示我国在保护和学术两方面的成果,掌握敦煌学研究的制高点、话语权。项目展示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景象,昭示敦煌遗书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昭示了敦煌学的世界性。

03敦煌文物的漫漫回归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到莫高窟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敦煌文物回归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依据三个原则:第一,回首往事,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第二,立足当前,积极推进文化学术交流;第三,放眼未来,坚信历史难题必将圆满解决。

1.迄今所接收到捐赠的敦煌文物最多的是日本书法家青山杉雨去世后的捐赠。他将家藏的8件(11种)敦煌文献回归敦煌研究院。这些文物皆为青山杉雨于上世纪购得。尽管青山杉雨家人捐赠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但是开辟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本体“回归”的先河,其影响力和意义非常之大,也是敦煌研究院第一次公开接受捐赠文物最多的一次,将载入敦煌学史册。2015年4月26日,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接受其向敦煌研究院赠送馆藏的敦煌写卷高清数字化副本,授权敦煌学者在非商业用途上无偿使用数字化副本。这是第一次海外向中国赠送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数字化副本,也是敦煌研究院获取的第一份敦煌文献的高清数字化资源。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包括汉文文献、藏文文献,梵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种的珍贵文献总数达7000余号。

藏经洞出土《灸法图》(敦煌研究院收藏)

2.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原址模式的有益探索。敦煌文献的数字化还可为流失海外文物探索“数字化”回归模式以及为文物“回归原址”提供范例。在数字时代,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科学的保护、利用和传承;通过国际组织或敦煌学界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文物“数字化回归”,全面实现敦煌文化艺术数字资源全球共享,最终实现敦煌文物实体回归,从而让灿烂的世界文化遗产人人共享。敦煌研究院提出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将整合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和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回归”或“返还”。我们将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实施文化遗产保存好,利用好。同样会将这份厚重和精美,历史和辉煌传播给世界各地,从而让世界敬重中国。

04敦煌文物回归与数字化保护的远大目标

(一)敦煌文献数字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现状。自20世纪初世界各国开始用传统胶片拍摄敦煌文献资料,并陆续刊布敦煌文献原始图片资料,之后各国学者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敦煌遗书信息,刊布敦煌文献目录索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都开始积极推动敦煌文献数字化工作,并探索尝试建立敦煌文献信息资源库。

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了

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围绕藏经洞文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而丰硕的成果

1.国际敦煌项目设立。英国所藏文献最先数字化,是20世纪末国际学界认识到研究迫切和时机有利,数字摄像与扫描、数据库与互联网日益成熟,1994年“国际敦煌项目”正式成立(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简称IDP)秘书处设在英国图书馆。其目标是敦煌及丝绸之路东段考古遗址出土的写本、绘画与艺术品图像能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取,向全世界各层次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敦煌文献图像,解决困扰学界一个世纪的信息堰塞。目前,IDP在全世界设立了八个中心,分别维护着英、中、俄、日、德、法、韩七种文字版本的网站与数据库,公众都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文字访问IDP网站,了解丝绸之路历史与文献。IDP数据库公布最新图像数量接近60万幅,但数字化进程仍无法满足广泛需求,要加快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由于数据存储主服务器在英国,并且访问图像的数据精度有限,且数据库平台是20多年前设计的,数据库可扩展性和平台兼容性亟待提升。

谢稚柳在《敦煌石室记》书中记载:

1907—1924年间,一众掠夺者纷至沓来,

导致大批文物流失到国外

2.其他国家所藏敦煌文献数字化情况。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文献7000多件,已经完成数字化5.5万帧, 2015年5月,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在莫高窟签署了合作协议,法国国家图书馆授权中国敦煌学者无偿使用数字化法藏敦煌遗书,图片总计3.2万幅,有中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等,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图像精度不尽人意。

日本所获敦煌文献以私人收藏为主,其数字化情况不明。2005年IDP与龙谷大学建立日语网站和数字化中心协议书。2006年设站,开始在网页上发布图片和数据。IDP也与印度国家博物馆商谈所藏敦煌文献和艺术品的数字化计划,期待早日实现。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藏品正在数字化,从2005年11月开始上传到IDP数据库中。依据2023年10月由IDP各中心数据库公布最新图像数量总计约为590,688幅;其中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之前日本所提供。

3.2012年中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遗书信息资源库”立项。敦煌研究院与上海师范大学团队揭榜,各有所重;对散藏在国内的文献大都已经获取高清图像,但海外的大都只能链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录文。例如,敦煌遗书数据库是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包括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四个部分,数据库同时提供汉、藏文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这两个数据库提供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目录信息和内容录文,但未获得所藏文物的高清图片原始数据。敦煌研究院于2007年加入“国际敦煌项目”(IDP)中国数据完成并轨。

(二)敦煌文献数字化的宏伟目标。通过国内外协作,实现敦煌文物全部数字化并达到真实、高精度、复原的要求,建设敦煌藏经洞文物数据库和网络发布平台,实现藏经洞文献资源的全球共享。根据项目进展难易程度,总目标中有关文物数字化工作可分步实施,从最低目标的取得文物数字化图像,到最佳目标的获得可实现真实复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信息,逐步实现总目标。

1.系统梳理、甄别海内外现存的敦煌藏经洞的写本、文献、文物,详细掌握出土文物数量、类别、保存现状、使用信息;以IDP采集规范,制定数字化采集标准,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文物进行高清数字化采集,收集细节信息,实现文物的二维、三维真实复原;建设能够收录、存储藏经洞各类文物本体、内容、数字化、研究文献等各类信息的中英文数据库,对各类信息的检索、使用便捷;建设共享与传播的藏经洞文物全球网络发布平台。

2.图像系统开发制定藏经洞出土文物的分类体系、编目规范;研究制定流失海外文物数字资产录入、存储、数据与系统管理、保存和存取功能模块;对数据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及网络攻击等紧急状况和安全风险防控研究,制定藏经洞文物数字资产安全应急预案,构建藏经洞出土文物数字资产存储管理平台。

3.藏经洞出土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研发,通过数据库管理平台开发,尽最大限度整合原有的底层数据,深度挖掘资料的无形价值,系统整理出藏经洞文献总目录和学术研究目录,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4.《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全集》将所有出土的敦煌文献分类,分批次数字融媒体技术做复合出版。不仅可以检索原文,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终端实现历史场景复原。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数字资源融合出版项目,应该建立起从选题策划、协同编纂、协同审校、融合发布等一整套智能融合出版平台,协助敦煌研究院建立起高效的出版业务流程和协作机制。

05后记

11月19日出发去广州参会前,根据樊慧明、刘建安老师提供的信息,我预先联系了夏生平主任。他与我同一天的飞机,却是从敦煌来广州,是本次会议最远的参会代表,他上午出发需要转机才能到广州,所以,在旅馆的报道厅我等到晚餐将收摊的时候,夏老师才风尘仆仆的出现。主办方樊慧明老师特别为夏生平主任的报告安排了现场直播,演讲引来全国万人围观,观众读者对敦煌存有敬意,同样被夏生平主任翔实厚重的报告内容深深吸引。纸寿千年,在纸外更有文保人求变求新的坚持。会后,夏老师十分信任地给了我们会议讲演资料,给予我们这次二次传播的授权,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了解敦煌学的博大精深和敦煌文物回归及数字化保护的任重而道远。 来源 :“档案文化学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