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简牍探中华》解锁汉代传递军情的“密码”

你知道迄今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哪里吗?甘肃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中说 “十八日:丙申,乙丑,乙未,乙丑,甲?重节”,据推测,简文中的“重节”或即“端午节”,这可能是目前考古发现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比大众所知的西晋《风土记》的记载早两百多年。适逢端午假期,《简牍探中华》于6月9日20:00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用两集节目内容重现居延汉简的故事场景,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汉代边塞生活画卷。

古人没手机也能远程通信?

邀你探寻汉代烽火制度的精妙

居延汉简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多次发掘出土于汉代居延地区的简牍,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被誉为汉代边塞屯戍生活的百科全书。本期《简牍探中华》将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创新方式,探寻汉代烽火制度的精妙和屯戍制度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烽火制度历史悠久,根据《史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烽火制度就成为传送军事警报的重要通讯手段。居延汉简代表性简册《塞上烽火品约》详细记录着匈奴来犯时,汉代边塞烽火警报的使用规则,如同传递情报的“密码本”。戍边吏卒需要牢记“密码本”的内容,以便于发现敌情时,第一时间把入侵人数、入侵方位等信息借助烽火信号传递出去。不同信息的“加密”方法有什么区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介绍,用于传递信号的物品还有类似旗帜一样竖立在杆上的标识物“表”、用芦苇扎成的火把“苣”,以及堆积在一起的柴草“积薪”,吏卒们就是依靠这些物品的不同组合完整传递情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看来,这些信号和火光不仅用于情报传递,更象征着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吏卒们誓守边塞的信念。

汉代戍边吏卒的日常工作不仅要“举烽火”,还得“明天田”。何谓“明天田”?居延汉简告诉我们,人工铺就的天田表面疏松,通常处于汉代边塞外侧,人、畜经过后容易留下痕迹,因此需要每天派吏卒巡察。为保障效果,负责巡察的吏卒抵达边界后必须“打卡”报到,并以“日迹”的形式将具体情况记录下来并逐级上报。详细周密的屯戍制度是汉代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很好地保障了边塞的安宁,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古人如何给文书“加密”?

两枚汉代封泥首度披露

三万余枚居延汉简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的官方文书和私人文书,对于研究汉代的相关管理制度、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简牍探中华》选取居延汉简部分记载,以目前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候官——甲渠候官为切入点,还原汉代西北边塞屯戍生活的真实样貌。跟随节目镜头,观众将回到战争硝烟与生活烟火交织而成的汉代边塞,领略戍边吏卒严阵以待、守望边塞的生动形象。

甲渠候官出土的《敞致子惠书》书信简是居延汉简私人书信类的代表之一,写信者是一名叫“敞”的吏卒,他在信中无奈地向战友“子惠”借裤子,并承诺尽快归还,侧面反映了当时边塞生活的艰苦。节目实景戏剧将结合这一记载,展现敞和子惠之间动人的同袍情谊。

值得期待的是,本期节目中,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将介绍两枚从未对外公布过的汉代封泥。徐馆长介绍,古人将公文、信件写于木牍之上,在文字表面盖上一块木板,然后用绳索绑缚,在系结处封以泥,最后用印章压上印文,便形成封泥。此次首度披露的两枚汉代封泥,一枚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一枚出土于甘肃古浪县黑松驿,将为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切口。

“他们曾经来过,他们如此鲜活。”居延汉简的出土,让正史中少有记载的吏卒再次被世人看见。听到居延汉简中真实记载的名字在节目戏剧中再次响起,清华大学历史系暨出土文献中心教授侯旭东直言“感触很深”,他表示:“让我想起在汉代边塞默默无闻戍守国家的人,居延汉简让这些人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6月9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让我们跟随《简牍探中华》重返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居延地区,开启边塞之旅! 来源 :央视一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