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烽火品约》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共17枚,松木制成,每简长39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每简文字前有一墨点,作为每条品约的起始处。内容主要是汉代居延地区殄北塞、卅井塞、甲渠塞遇到匈奴来犯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不同警报信号的规定。虽然肩水都尉、敦煌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的烽火品约也有一些零星发现,但像居延这样完整系统的烽火品约还是第一次发现,它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烽火报警系统和防御设施具有重要价值。
《四时月令诏条》
1992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坞院东北角F26房址内。全部文字写在墙壁上,周边用墨线框栏,栏线宽 3.25 厘米,文字写在线框内。有正文 101 行,约1600多字,行与行之间以赭色划线隔开;标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正文在前,标题在后。主要内容是根据每月的气象、物候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规定。《四时月令诏条》墙壁题记的内容及其颁布传递过程反映了西汉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以及实际效用性,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
《木板地图》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葬出土木板地图4块。松木质,长26.5-26.8厘米,宽15-18厘米,厚0.9-1.2厘米,共绘有七幅地图(三块正反面绘制),以水系为纲,绘注地名、道路、乡里、关隘、山谷及各处林木物产的具体位置,大体反映了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邽县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是秦人在天水地区发展林业和交通的真实记录。为研究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史、区域环境史、历史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居延里程简》
里程简作为国宝级文物其意义至关重要。第一枚《居延里程简》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记录了从长安出发西至张掖郡氐池县的20个驿置地名,以及各驿置点之间的里程。第二枚《悬泉里程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此简分为三栏,第一栏记载了武威郡沿途各县里程,西至张掖郡的显美;第二栏记载为张掖郡沿途各县置里程,西至酒泉郡的表是;第三栏记载酒泉郡沿途县置里程,至敦煌郡的渊泉县。这两枚里程简虽有残损但相衔接,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从长安出发西到敦煌的丝绸之路的东段线路。为2014年由我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项目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据。
《康居王使者册》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质简牍7枚,柽柳,均长23.5厘米,前4简宽1厘米,后3牍宽1.7厘米。前简后牍,两道细麻绳编联,册书形制保存完整。内容是康居等国使者来汉朝贡,所献骆驼被酒泉太守评估不实而上诉朝廷,而朝廷则由使主客谏大夫下文敦煌太守、敦煌太守又下文效谷县、效谷县下文悬泉置,要求将当时的情况如实上报。该册书为研究为研究汉与康居的关系提供了原始资料,亦是今天的中亚各国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