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讲座纪要:科技考古研究见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武干应邀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科技考古研究见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主任赵亚军主持,甘肃省博物馆职工和志愿者、预约观众近100人聆听了讲座。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罗武干

科技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古代实物资料,从中提取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用以探讨人类行为、生存方式、生产技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二战后,考古学中科技辅助手段迅猛发展,数学中的统计方法、物理学中的勘探技术、化学中的定量分析等现代科学中的诸多手段被吸收应用,并且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发展出多个体系完备的学科分支。尤其是放射性碳素(14C)断代法的发明,使得考古学的年代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罗教授以一些考古案例,结合相关的考古动态、考古报告和学术论文精彩讲述了科技考古学的作用及意义。如(一)青铜器产地与矿源的异同研究。罗教授简要介绍了夏饷铺墓地出土青铜器矿源与产地分析,认为青铜器生产与流通研究,对探讨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探索冶金考古研究新范式。罗教授以晚期蜀文化为例,以类型学、文化因素与年代分析和科技分析,揭示了晚期蜀文化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具体方式,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交流融汇过程;(三)科技考古复现中山国贝壳画。贝壳曾被先民们用作绘画载体,但这方面的考古证据较为罕见,考古学者利用科技手段对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贝壳画图像成功复原复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四)南阳出土汉代金银珠饰研究。利用CT图像、扫描电镜图像、铅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推测了南阳出土汉代金银珠饰的材料来源,论证中国文化对外来事物的调适机制,即撞击—吸收—改造—融合—同化的过程。等等。科技考古研究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东临淄徐家村M32:10-3右壳内部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金珠

在互动交流环节,罗武干教授对观众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作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和阐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映良好。

讲座现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