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莫高窟400余年无人看管的状况,也揭开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新篇章。9月23日,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在敦煌市举行。
满头银发、86岁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莅临现场,饱含深情致辞,现场掌声雷动,与会人员集体向这位“敦煌的女儿”表示敬意。
樊锦诗先回忆了首次到敦煌时的情形。“1962年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来考古实习,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研究单位住的是土屋、土炕,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苦咸水,点的是煤油灯,爬‘蜈蚣梯’才能进入洞窟,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壁画……过着那样艰苦的生活。我注意观察在莫高窟快生活20年的前辈们,天天安静乐观地工作,没有一人愁眉苦脸。我很不理解,但又钦佩之至。”
1963年,樊锦诗到莫高窟工作后,逐渐理解前辈们为什么能在莫高窟长期坚守。“我认为这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前辈莫高人虽身居大漠、但志存高远,因此板凳能坐十年冷,这是一种以艰苦求卓绝的精神。”
随着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走上管理岗位后,樊锦诗对前辈莫高人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我想,如果没有前辈莫高人长期甘于坚守和苦干的精神,如果没有他们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大好局面。为了敦煌石窟久远长存,应该把前辈们的精神财富总结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14年,在敦煌研究院70周年的座谈会上,樊锦诗在发言中,着重讲了老前辈以智慧和汗水积淀形成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坚守大漠’是前辈们坚守在艰苦的荒漠戈壁中,怀着对敦煌石窟文化艺术深深的热爱情感,竭尽全力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艺术;‘甘于奉献’是前辈们没有提任何条件,即使孩子不能上学,将守护莫高窟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甘心情愿与莫高窟同呼吸、共命运,甚至去世后仍安息在宕泉河畔的墓地,与莫高窟相伴,守一不移;‘勇于担当’是我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保管机构,就应该助力国家承担起有效保护的责任;‘开拓进取’就是要面向未来,持续不断地做好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樊锦诗在发言中说,我们高兴地看到,敦煌研究院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社会和人民会对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提出新的需求。”
樊锦诗还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敦煌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我坚信敦煌研究院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一定能够继续秉承‘莫高精神’,也一定能把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真正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来源 :光明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