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建仁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一口气读完年逾古稀的会宁籍文化学者杨映华撰写、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会宁戏剧史话》,被书中会宁戏剧发展经久不衰的盛景所振奋,被作者十年辛苦、披沙拣金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位于甘肃中部的会宁县,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正是在这片丰饶的热土、丰厚的文化和丰裕的民风中,会宁县的戏剧大放光彩,一枝独秀。《会宁戏剧史话》应运而生,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征和深厚文化特色的戏剧史话。
该书可谓首开先河,填补空白。戏剧是甘肃文化艺术中的优势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跻身于全国戏剧的先进行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剧目常演不衰,多部戏剧精品在全国文艺评奖和展演中获得殊荣,扩大了甘肃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战略任务,大大提高了甘肃戏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戏剧研究也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先后出版了《甘肃戏剧史》《中华戏曲·陇剧》《秦腔大辞典》《秦腔通史》等,而《会宁戏剧史话》则是甘肃第一部县域戏剧史专著,填补了全省县域戏剧艺术发展史研究的空白,这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对县域戏剧研究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该书脉络清晰,详略得体。这部史话先以《引子》和《大事记》为开篇,全面系统地梳理出会宁戏剧萌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清晰勾画出跨越750多年的戏剧图谱,用18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流布在会宁县的剧种,会宁戏剧的发祥地,会宁县专业剧团、民间业余剧团和自乐班,红色文化艺术的孕育和传播,民国至今在会宁县有较大影响的秦腔艺人,会宁县知名剧团表演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流行于会宁县境内的秦腔剧本和社火剧本,戏剧演出的场所、皮影戏和社火,戏剧灯光、音响、舞美、服装的发展状况。在附录部分,还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方面的知识和习俗。该书尊重历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对会宁县戏剧艺术的发源地、现存甘肃境内保存年代最长远的会宁县的戏楼、与会宁专业剧团一路走来的四个戏剧世家及三位秦腔名家的戏剧人生作了详尽的论述和描绘,同时,对会宁县剧团历任负责人、流落在会宁的知名秦腔艺人、为会宁戏剧艺术增光添彩的67位演职人员,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该书史述结合,体例新颖。这部史话不是学术性的专著,在写作上采用史述结合的手法,强化了讲述的功能,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大众读本。该书以历史为轴线,以戏剧为中心,严谨客观地阐明了会宁县戏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分析归纳了会宁县戏剧艺术薪火相传的成因所在,准确定位了会宁县戏剧事业在文化艺术中的优势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该书采用叙述的手法,生动真实地讲述了戏剧发展进程中的感人故事,尤其对四个戏剧世家和对会宁戏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刻画了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涉及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口述资料,为会宁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活档案”。这种以史为主、以述为辅的写作手法,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鲜活的案例,新颖独到,趣味横生。
该书汇聚一手资料,真实可信。这部56万字的史话,所有资料都是杨映华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和实物材料,进行甄别、整理、筛选和归纳的,花费了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说数据是用心灯点亮的,文字是用脚印书写的。由于多种原因,会宁为戏剧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见诸于地方志书、史籍等地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偏少。尤其是参与和见证会宁戏剧事业发展的老艺人相继离世,知晓会宁戏剧发展轨迹的人所剩无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戏剧痴迷者和文化学者,杨映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主动承担起撰写史话的使命,查阅了大量记载有会宁戏剧的典籍和卷宗,走访了上百位戏剧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实地考察、现场测试、交流访谈、翻阅档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使这部史话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该书图文并茂,清新质朴。这部史话收集了3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包括一些明清时期演出的老照片和濒临消失的做工精细的戏衣箱,为研究甘肃戏剧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书中还收录了秦腔脸谱演变的手绘图、雕刻的皮影头梢、手抄剧本等,增强了史料的丰富性和直观性。全书通篇文字质朴,语言流畅,不乏有名言警句闪耀其中,仿佛一位历尽风霜的戏剧人在讲述那些烟尘往事,让人们在平静、平实中领悟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戏剧的繁荣是一个地区文化繁荣的风向标,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常青树。《会宁戏剧史话》的出版,为甘肃乃至全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广大民众领略戏剧的风采搭建了崭新的舞台,滋养了人们的精神,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形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