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牟常有:四十载匠心守护 千年“东方微笑”焕发新生

牟常有近照

  “牟老师好,上班啦?”

  “嗯,我来拿一下148窟的钥匙。”

  “牟老师,又去窟里?”

  “嗯,上去看看。”

  在麦积山石窟,无论是售票员、保洁员还是安保人员,见到这个身穿工作服、拎着工具箱的身影,都会称呼一声“牟老师”。

  他就是麦积山石窟文物修复师牟常有。

  牟常有打小就喜欢上山看石窟。“我家就住山脚下,抬头就能看见麦积山。第一次看到壁画就被吸引了,来的次数多了之后,发现有好多雕塑壁画出现破损、翘边等问题。”牟常有说,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它们都修复好,让它们重现光彩。

  如今,59岁的牟常有已在悬崖峭壁间穿梭了整整40个春秋,当年修复191窟的那个青涩学徒,如今已鬓角斑白。

  40年来,牟常有参与修复石窟36个,主持修复石窟26个、塑像上千个。

  现在,他仍坚持每天上山逐窟巡查。“修完之后我会经常回去检查,看看有没有问题,对比之前修复用的方法和现在的方法之间的区别。”说话间,他拿出笔记本翻阅,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尊造像的“健康档案”。

  雕塑主桩坏了怎么修?离开崖体怎么修?壁画起甲空鼓怎么修?牟常有总能针对不同病害找到适合的修复办法。

  “修复不是造新物,要让今天的材料和1000多年前的文物相融合。每一处加固都是对历史的敬畏,每一次维护都是对未来的责任,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任何过度的修复都可能破坏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因此,在修复前一定要搞清楚病害的原因,再针对病害情况对症下药。”牟常有说道。

  “干我们这一行,就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和不惧艰难的品质。”牟常有深知,每一尊塑像、每一寸壁画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守护它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牟常有检查之前修复过的洞窟

  牟常有经常在石窟中一待就是一天。“文物修复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只是为了某一处裂缝不再扩大。”这些细微的改变,对于牟常有来说,是他坚守的意义所在。

  从业40年,牟常有见证了麦积山石窟保护从传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转变。

  “现在研究所来了好多年轻人,我把积累了40年的修复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有时候他们也会教我一些三维扫描、虚拟修复等新技术,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也是我的老师。”他笑着说道,如今,先进的监测设备能够精准捕捉壁画和塑像的细微变化,新型修复材料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工作中的牟常有

  “守护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下一代人的使命。”牟常有说,希望他们能够接好这一棒,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麦积山石窟的文化遗产。 来源 :新甘肃·甘肃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