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新书速递 | “‘简’述中国”丛书出版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持续推出“‘简’述中国”丛书。该丛书为四川省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由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朱建军总主编,旨在深入挖掘简牍这种特殊的文字载体的内涵,以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大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该丛书共10册,本次新出版的是《古纸春秋——汉晋纸张与书写文化》《三尺律令——汉塞吏卒的法律生活》《文以载道——简帛中的儒家经典》。

《古纸春秋——汉晋纸张与书写文化》

本书分书写的历史、西北地区出土古纸、古纸病害及保护、帛书、书写工具共五个板块,介绍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物知识,如埃及草纸、印度贝叶、两河泥板、地中海羊皮、罗布淖尔纸、尼雅纸、查科尔帖纸、居延纸、旱滩坡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灞桥纸、中颜纸等,以及魏晋时期的书写文化。本书的出版为读者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提供了参考。

《三尺律令——汉塞吏卒的法律生活》

本书结合出土文书、文物与传世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汉代司法生活及律令制度进行生动的展示,如贼律、盗律、囚律、杂律、户律、兴律、厩律,各类爰书,以及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具体案件。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秦汉时期边塞的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法律生活有积极意义。

《文以载道——简帛中的儒家经典》

本书以出土的汉晋典籍类简牍为切入点,按照易、书、诗、礼、春秋、孝经、论语、蒙学读物的顺序,较为全面地介绍自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中典籍类文献的发现及其主要内容。在全面展示自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典籍文献的类目及流传过程中,探索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脉络,探寻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儒家经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传播和传承中国古代书籍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有效方式。

总序

“简”述中国

甘肃简牍博物馆  朱建军

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最重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中国古人将竹木削成薄片,研墨笔书,如《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早在商朝时期,古人除了在甲骨契刻文字外,还将竹木简牍编联成册,记载国家政令典章。《墨子·兼爱》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说的就是古人通过书写竹木简牍,刻琢金石盘盂,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保存下来,留传后世。

在中国古代先后有两次比较重要的简牍发现,一是西汉时的孔壁中书,二是西晋时的汲冢竹书,人们将其称为“孔壁汲冢”。这两次出土以先秦时的典籍为主,这些古文典籍的发现对中国古代学术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初迄今,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历年历次出土的简牍约30万枚,包括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晋简等,其时代涵盖了战国至汉晋。简牍记载的内容从大的方面而言,主要包括文书和典籍两大类。文书类包括各种体裁和形制的官私文书,属于实用文体;典籍类则包含各种思想文化的作品,属于艺文典籍。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形成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民族交融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这些政令文书和艺文典籍文献主要记载于竹木简牍之上,故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简牍时代”。

甘肃是近世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区,自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第二次中亚探险期间在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掘获700多枚汉简(不包括2000多件残片),至1990—1992年敦煌悬泉汉简的发现,历年历次在汉代敦煌、张掖和酒泉郡的长城烽燧遗址和悬泉置遗址共出土了数万枚简牍,这其中汉简占绝大部分。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有近4万枚秦汉魏晋简牍,本丛书中统称为“甘肃简牍”或“甘肃汉简”。

与南方墓葬出土的以先秦典籍为主的简牍不同,甘肃汉简内容丰富,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多角度体现了汉塞边关吏卒们的政令文书、屯戍生活、书信往来、天文历法、农事生产、交通保障等。这些不曾为史书记载的历史细节,真实地重现了汉代河西边塞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丰富了古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以简牍为主要藏品的专题博物馆,这要求馆里的每一位员工都要熟悉馆藏的近4万枚简牍,以便更好从事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讲好简牍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数万枚甘肃简牍是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献,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在学者们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讲述简牍故事,弘扬简牍文化,是甘肃简牍博物馆在新时期的重要课题,也是甘肃简牍博物馆所应承担的使命和工作。讲好简牍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简’述中国”丛书就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和努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