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有“电影”可看了

2020年就像一部预设了开头,却不敢想象结尾的灾难电影。

生活光怪陆离,电影集体喑哑,影院垂幕久寂,整个电影行业成为疫情波及产业中的重灾区。

终于,在近日,迎来一个好消息:电影院可以限流开放啦!让网友们充满了期待!

如今社会,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是在一百多年前。

但你知道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一种最古老“电影”已经出现在民间。

1.gif

皮影,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通过光影展现“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可“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因此,皮影戏也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李夫人心切精神恍惚,不再打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出门,路上遇见一群孩子手里拿这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灵机一动,就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到了晚上,围了一个方形的帷幕,张灯烛,恭请汉武帝端坐在帐中观看。汉武帝看完后龙颜大悦,自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到了宋代,皮影戏已经成熟和盛行。

宋仁宗庆历年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镇守庆阳大顺城(华池县内)的时候,当地艺人曾演道情皮影戏犒劳守边将士。

这是甘肃陇东皮影最早的记录,陇东道情皮影粉墨登场。

皮影的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因此,皮影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中国戏剧艺术的半壁江山。虽然在现代影视传媒的冲击下,皮影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许多地区濒临消失。但在甘肃陇东地区仍然保存着最原始和最淳朴的皮影艺术。

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陇东皮影便名列其中。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叫法跟其他地方的皮影戏略有不同,陇东民间俗称“灯影子”、“牛皮娃娃”。其中素有“皮影之乡”美称的环县道情皮影为盛。

环县皮影扎根在高天厚土中,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环县古称环州,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属边关要塞,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宋元以来,在同羌、戎、西夏、金、回、满、吐蕃斗争中,当地百姓巧妙的运用用道家的渔鼓、筒板伴奏,以道情的形式演绎道教故事,宣扬道家思想,鼓动人民御敌保国,反对异族人的侵扰和统治。在长期的演出中,当地艺人为使道情故事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达意,逐渐把皮影引入道情,使二者达到绝妙完美的结合。

这里地大人稀,而环县道情皮影也称为“一驴驮”。在慢长的岁月里,这种演出模式,游走在老百姓的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的的更类活动中,扎下了深厚的民间基础。老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充满西北民间艺术的粗犷气质和生命张力

陇东环县皮影,人物造型俊俏大方,轮廓简洁,与陇东的民间剪纸一样,充满西北民间艺术的粗犷气质和生命张力。皮影身段上的镂刻图案精细流畅,色彩古朴鲜明,对比强烈。

环县道情原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小曲,是群众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乡间小调。他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后配以曲牌、歌词,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称为“道歌”或“道情”。

皮影戏的表演,像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一样,追求的都是一种传神写意的精神。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

环县皮影一艺,全靠挑线的先生在幕后比手划脚,操练那些牛皮雕镂的小人。一会儿是登台拜将,一会儿是疆场厮杀,单人双手一卷台本,就可意态酣畅地“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而班子里伴奏的伙计们,击鼓拉琴之余,乘着逸兴,在先生耍到动情发力的时候,便一哄而起,合着调子高声唱和一番,是为助兴的“嘛簧”。看皮影的人若是对戏文烂熟于胸,也会相跟着抖一嗓“嘛簧”过瘾。都是粗声大气的农人,放开喉咙一通宣泄,戏场里有如滚过一阵惊雷。所以“道情皮影”又有个诨名,叫 “吼塌窑”。其质朴粗犷,由此可见一斑。

环县道情皮影的“开山鼻祖”——解长春

陇东道情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末民初,这与当时的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有关。

环县当地的人们叫解长春,他是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奠基者。

解长春九岁上私塾,十岁学艺,十三岁离师组班,开始了独立的艺术生涯。特别是在内蒙古王爷府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对乐器、曲牌、唱腔、操签都有改进和发展。还有他同辈弟子马成德、李如贵等也都有很深的造诣。

敬家班创始人敬乃梁就是解长春的大弟子,天赋极好,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解长春第一位让到前台的弟子。

1903年,30岁的敬乃梁就学艺成名,组建了敬家班,也是敬派的奠基人。

敬家班的演唱风格声情并茂、节奏明快、别具一格,声名远扬。敬乃梁严教子侄兄弟,培养了儿子敬熙盛、四弟敬乃栋、侄子敬熙成和敬熙瑞等敬派的“把式”。

如果说敬乃梁是敬家班的指路者,那四弟敬乃栋则是敬家班的开路者。敬乃梁英年早逝,敬乃栋不但师承其哥严教子孙,广收门徒,并置办了敬家班的第二幅箱具,带出了自家的孙子敬廷玺(是敬登岐的父亲,我们院敬怀宝、敬怀珠的爷爷)和旁姓弟子多人,声名大振环县南北。

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还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曾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皮影戏的主唱、主演俗称“签手”,等于总指挥,可谓“一人唱尽天下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1960年,陇东道情皮影发展成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1987年成功出访意大利。

200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同年,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环县道情皮影以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位其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