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兰州市市场监管局维权有力有效,2020年第三季度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9.66万元

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调处指挥中心的统计分析显示,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调处指挥中心2020年第三季度共接到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指挥中心分派和自行受理录入的案件共8713件,接到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投诉共2437件(其中投诉1436件,举报1001件)。全省12315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307件,占73%;举报1916件,占22%;建议464件,占5%;咨询6件;表扬20件。2020年第三季度共办结案件8601件,办结率99%。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9.66万元。

2020年第三季度共受理消费者各类投诉6307件,占73%。

(一)受理商品消费投诉共2745件,占投诉量的44%。

排名前五位的商品类投诉是:

1、交通工具类,共479件,占商品消费投诉的17%。主要涉及的问题:一是合同违约问题,加价提车、强制搭售保险、承诺补贴或政策补贴不兑现等;二是汽车质量问题,发动机异响、变速箱卡滞、水箱泄漏等;三是维修售后问题,配件只换不修、价格不透明、故障屡修不好、过度维修等问题。

2、食品类,共297件,占商品消费投诉的11%。主要涉及的问题:宣传与实际不符;商家销售不合格食品;商家销售时未明码标价;食品制作过程不卫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

3、服装、鞋帽类,共263件,占商品消费投诉的10%。主要涉及的问题:服装类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面料起球、掉色、残缺、瑕疵、色差大;鞋类商品“三包”期内出现断底、断面、开胶、皮面严重褪色;童鞋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4、购买房屋类,共256件,占商品消费投诉的10%。主要涉及的问题:房屋出售价格存在争议;所购房屋与广告宣传不符;无法办理银行贷款,退款遭拒;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合同约定时间内开发商无法按期交房;开发商违约等问题。

5、家居用品类,共251件,占商品消费投诉的10%。主要涉及的问题:订购家具延迟发货或不发货,与商家协商不退定金;所定商品尺寸、颜色等存在偏差,争议较大等;部分商家不按三包规定或拒绝履行三包义务等问题。

(二)受理服务消费投诉共3562,占投诉量的56%。

排名前五位的服务类投诉是:

1、餐饮和住宿服务类,共906件,占服务消费投诉的25%。主要涉及的问题:部分餐饮服务消毒措施不到位,乱收费;团购菜品与实际就餐有差距;部分所售商品存在食品质量问题;网上订购酒店无法入住,套餐内协议不履行;酒店设施不达标且服务质量差;不退押金等问题。

2、销售服务类,共420件,占服务消费投诉的12%。主要涉及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预售卡(包括健身、餐饮、烘焙等)服务方面。服务质量与宣传不符,降低服务标准,服务承诺难以保障;预付卡设置霸王条款;店铺转让或搬迁,预付卡无法使用,无法联系商家等问题。

3、文化、娱乐、体育服务,共234件,占服务消费投诉的7%。主要涉及的问题:多发于健身房、游泳馆、影院、儿童游乐场等消费场所。主要是经营者歇业、转让、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无法继续营业,服务得不到保障,消费纠纷不断。此外还存在办卡时承诺不履行、服务缩水、会员卡充值金额设“下限”、余额不退等问题。

4、教育、培训服务,共219件,占服务消费投诉的6%。主要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公务员培训、学历教育、中小学校外辅导和技能培训的投诉。个别商家涉及虚假承诺、多收费用、拖延退款、师资力量不足拖延开课、擅自更换教学内容、故意拖延退费、搬迁或关店失联、诱导办理培训贷、网络教育服务差等。

5、物业服务,共197件,占服务消费投诉的6%。主要涉及的问题:多集中于停车费收取不合理;物业费、水电费、分摊费、维修费等价格不合理;小区设备日常运转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部分物业公司不提供收费依据;物业服务人员态度差等问题。

(三)按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分类,涉及的主要问题如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投诉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售后服务问题1942件,占投诉量的31%;合同问题1773件,占投诉量的28%;质量问题1002件,占投诉量的16%;价格问题423件,占投诉量的7%;人身权利问题134件,占投诉量的2%。

2020年第三季度共受理消费者举报1916件,占22%。其中违反食品安全法规409件,占举报量的21%;其他市场违法行为386件,占举报量的20%;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354件,占举报量的18%;价格投诉行为315件,占举报量的16%;产品质量违法行为156件,占举报量的8%;不正当竞争行为92件,占举报量的5%;违反登记管理行为91件,占举报量的5%等。

为进一步有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兰州市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采取的监督管理措施是: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强对汽车4S店监管,尤其对扣留合格证、强制搭售保险、过度维修,家具用品,服装鞋帽,预付卡消费等方面的投诉要加大巡查力度。结合消费趋势开展商品抽查, 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合同欺诈、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二)狠抓食品监管。聚焦冷冻海鲜、肉制品、米、面、油等重点产品,加强对批发(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市场价格等方面的重点监管,把控食品安全,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主体责任,确保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三)强化消费维权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自我保护、防范和维权能力。同时,通过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各类消费警示信息,向消费者大力宣传识假辨假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消费维权意识,科学理性消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