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会的隆重开幕
关于咱退役军人的好声音
接连不断
小花在代表委员中
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他们是咱退役军人中的一员
带着各个领域的重托
赴京履职
一起来认识他们↓↓↓
鲍守坤检车员:“人民有所求,代表有所呼”
在承德双塔山,有一个小“火车站”,连接着承德钢铁公司的专用铁道线路。鲍守坤的工作,就是对来往这里的列车进行安全检查。1992年3月,从部队退役后,鲍守坤被分配到承钢公司运输部,成为滦河列检班的一名检车员。多年兢兢业业的工作,令他收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今年是鲍守坤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四个年头,“作为人大代表,我的职责就是为人民发声,传递基层的声音,做到人民有所求,代表有所呼,推动政府有所应。”鲍守坤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多年从事公益事业的经历,让他更近距离地接触群众,尤其是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从生活中、实践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何健忠邮政支局长:“农村电商,大有可为”
每天用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处理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兴市江平路邮政支局局长何健忠来说,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履职日。1978年,19岁的何建忠入伍,1982年退役,成为一名基层邮递员,一干就是15年。今年,是他第14次参加全国两会。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始终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精准扶贫,做了大量工作。“这么多年来,我建议最多的就是用邮政的电商平台为国家精准扶贫作贡献。”何健忠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何健忠就通过邮政的电商平台,帮助很多农户销售鸡蛋、蔬菜等。“农村电商大有作为”,在提及农村电商的未来时,何健忠说希望国家能进行一些项目引导、政策规范,使农村电商在精准扶贫、工艺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方面有所作为。
宋庆礼家庭农场主:“让咱农民都享受到产业红利”
鹤峰县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武陵山腹地,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宋庆礼的家乡就在这里。17岁那年,宋庆礼参军入伍。当兵的八年,他走出大山,也曾希望自己以后能留在大城市。但是每次回家探亲,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困境总令他无法平静。宋庆礼思前想后,认为“应该有年轻人回到大山、留在大山、改变大山”。2008年退伍后,宋庆礼心一横,回到家乡,用实际行动改变这片生他养他的大山。他在老家承包了两个山头,以家庭农场模式养殖“六趾鸡”,开始创业之路。2018年,宋庆礼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份来自人民群众的信任,给了他新的责任。“我是农民代表,我要把农业做扎实;我不是自己做,一定要和农民一起做,让咱农民都享受到产业红利;我要把农民想说的话说出来。”
马善祥基层调解员:“总书记的鼓励坚定了我的信心”
马善祥17岁当知青,21岁入伍,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1988年转业到地方后,在重庆市江北区从事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
在马善祥的办公室,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冻得发抖的群众穿走了他的衣服、戴走了他的围巾;病了的、饿了的、迷路了的群众从他这里“借”走了钱,拿走了他桌上的常备药,吃光了他刚从食堂打来的饭……
除了调解员的身份,马善祥还有不少“头衔”——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等。2018年,马善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听了马善祥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需要千千万万像老马同志这样的基层干部,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实际把党中央的精神贯彻落实好,把各项工作做好。“总书记的鼓励,坚定了我做好基层工作的信心。人大代表不是政治头衔,也不是荣誉勋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黄小军 兵支书:“把田间地头的声音带到北京”
2015年,曾在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服役12年的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小军,主动申请到巨光乡金土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一名“兵支书”,带领村民搞基础设施、发展产业。
初次驻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黄小军很心酸,第一次感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军人上了战场就要打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和村“两委”共为村里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修路修渠建塘,村容村貌改变了,产业发展了。
驻村五年多来,黄小军曾两次申请帮扶延期,自己家的大事小情他却少有时间过问。他说,当初进村,贫困群众围着他要低保,现在都围着他要活干,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为了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去,黄小军经常走村入户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把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带到北京,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黄小军说,“不仅要为基层百姓发好声,还要为第一书记和‘兵支书’代好言。”
彭石华 村支书:“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
彭石华的老家广西车田苗族乡坪寨村,曾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2003年,彭石华从部队退役后,到广东一个批发市场卖菜。各地运到市场的有机蔬菜销量好、价格高,这深深地触动了他。“家乡生态资源那么好,为什么就富不起来?是不是可以种植高山蔬菜、有机蔬菜?”
两年后,带着想法和积蓄,彭石华回到老家,种起蔬菜。在自家地里,他起早贪黑,摸索种植西红柿的方法。由于精心栽种,管理科学,当年获得大丰收,在村里率先致富。村民们纷纷前来学习取经,跟着他搞起了蔬菜种植。
“小彭当过兵、吃得苦,为人正直热心,舍得为村里谋事。”贫困户李知明一语道出村民们的心声。2014年,彭石华高票当选为坪寨村支书。
此后,彭石华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坪寨村事业发展和村民增收上,荒弃了自家的产业,每月领取微薄的村干部补贴。对此,彭石华无怨无悔,“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大家选出来的人大代表,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张华荣 企业家:“更开放的环境带来更多商机”
“我是做鞋子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里用3分钟时间介绍了我们企业。”张华荣自豪地说。
195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农村的张华荣,对“贫穷”有着深刻记忆。1979年,他入伍当兵,1982年复员后做起工匠。1984年,张华荣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同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办起了“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张华荣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将女鞋OEM(俗称代工)制造作为主业。到2006年,华坚的规模越来越大,10年间解决了1.6万多人就业。
2011年10月,张华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去”,投资建设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鞋城,目前已解决当地6000余人就业,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
今年是张华荣担任全国政协会员的第九年。“更开放的环境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把中国优势产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张华荣说。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