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与时代命运相激荡,玉成敦煌小说创作

作者:万明

]1.jpg

欣闻“冯玉雷长篇小说《野马·尘埃》首发式暨研讨会”即将召开,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虽然不克亲自前往祝贺,但却不能不在此写几句话,以表达我的衷心祝贺!为了冯玉雷先生对耿昇的深情厚谊,也为了他与耿昇同样怀有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为展现敦煌学——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宏大历史进程,锲而不舍地做出的重要贡献。

耿昇离去已三年,他的好友冯先生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出版、发布和研讨,是对于耿昇的一种特殊纪念。他们二人的交谊实源于耿昇翻译的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吐蕃僧诤记》一书。耿昇至2018年4月去世,奉献了近40年的全部心血,共出版译著75部。而《吐蕃僧诤记》是耿昇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外事口的口语翻译转型到史学学术论著翻译的最初成果,标志他从此献身于敦煌学-丝路学,献身于中外学术传播互动的中国中外关系史。

2.jpg

与时代的命运相激荡,才有可能玉成人才。耿昇选择难度最大的史学领域开展自己的翻译事业,应该说并非偶然,是深厚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使然。改革开放之初,曾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之说,这深深刺痛了中华学人之心。为了中国敦煌学的回归,耿昇这位从太行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没有中西交通史前辈张星烺、冯承钧先生的海外留学经历,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的法语系毕业生,却选择投入法国汉学经典论著的翻译,其难度超乎想象,他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啃下那些生涩文字和深邃学问。2013年此书第四版“新版前言”道出了其中甘苦:“戴密微是一位世界级的中国学大师,《吐蕃僧诤记》又是一部世界范围内的多学科领域中的名著。书中广征博引,引证了大量的稀见敦煌文书和其他西域出土文书、颇难核对的汉文典籍和藏文、梵文以及当代东西方学者的有关著述。就其文字而言,书中大量使用了当代西方语言、日文、藏文、梵文、突厥文、蒙古文和其他西域死文字。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鉴赏力,作者又利用西方哲学,特别是天主教的术语来论述藏传佛教,用西方的行政词汇来论述中国的典章制度。这样一来,若将该书从法文译作英文或当代其他西文,则相对容易,而译成汉文就太难了”。实际上,这部书涉及了唐史、吐蕃史、唐蕃关系史、西域史、佛教史等诸多领域,戴密微的学生,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先生于1979年在《通报》中撰文,称该书“每一条注释都堪称百科全书的一大条目”。

3.jpg

日本著名敦煌学家藤枝晃也称该书是“当代欧洲佛教学和中国学的最高权威”。此书的研究论述,促成了法国研究相关吐蕃古代史的敦煌文书的一次高潮,而且波及了欧洲、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耿昇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翻译了这部法国汉学名著到中国,而冯先生,同样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竟然两次通读《吐蕃僧诤记》,并主要依据《吐蕃僧诤记》的文献资料:前河西观察使、朝散大夫、殿中侍御使王锡为佛教《顿悟大乘正理决》所作的序、两份给吐蕃咱普上奏的草稿、大论辩汉文档案及摩诃衍呈给赞普的三道表章,还有大量有关唐与吐蕃关系的敦煌汉文文书,创作了《野马·尘埃》这部长篇小说,是难得的将艰深的学术研究延伸到文学领域结出的硕果。众所周知,史学论著,是小众的学术;而扩展到文学领域,则是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试看古代《三国志》有多少人知道,而《三国演义》却是家喻户晓,文学的传播作用何其广博!以“搭中法文化交流之虹桥、涉中外关系史之学海”为治学之道的耿昇,译出了法国汉学大家学术经典之作,创建了一个中外学术交融的坚实平台;冯先生从中外学术史出发,以化艰深于神奇的妙笔,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带我们走入长长的历史隧道,将古代丝绸之路上大气磅礴的故事和规模宏大的叙事场景,极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堪称匠心独运的成功之作,展示了冯先生卓越的文学天赋。这样别具一格的弘扬中外历史文明互鉴的文学创作,焕发出学术研究的活力,可助推“一带一路”的实践,在当代文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4.jpg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后,我真诚地感谢冯先生这部成功的文学创作,它的出版,足以告慰将毕生奉献给中法文化交流的戴密微先生和耿昇的在天之灵。

2021年4月10日

作者简介:万明,女,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国际郑和学会顾问。主要著作有《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本<瀛涯胜览>校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何芳川合著)等;论文《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的互动》《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契丹”即中国的证实——利玛窦和鄂本笃的贡献》《西方跨越世界屋脊入藏第一人——以安德拉德葡文书信为中心探析》《整体丝绸之路上的点与线——以明代泾川为中心》《西来之乐筚篥的古今传承:从壁画石雕到民间音乐会》等百余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