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兰
作者:刘梅兰,河西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戏剧戏曲等。
岁月静好,生命如歌。万家灯火闪烁的静谧夜晚,如清风徐徐的父女对话,缓缓开启了今晚的故事。那个有胸怀、有格局的共产党员;那个生命与使命同行,人生与事业并行的时代楷模;那个心中永存一个理想信念,永怀一份执着坚守的扶贫干部;那个“栉雨沐涛”“即刚且雅”,花开十里飘香,随风千里传颂的舟曲女儿;那个倾尽一生,只为造福家乡的张小娟的故事。
是的,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故事,又是一个闪耀着崇高理想光辉,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演绎张小娟生前事迹、弘扬主旋律的剧作,又是一部情感浓度极高,“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剧作,一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歌舞剧。
《达玛花开》值得言说的地方太多太多,如极具藏民族风情的原生态舞美制作中融入了国际化的时尚流行元素,还原生活真实而富有人间烟火气的故事演绎,高度概括而极具唯美诗意的舞台制作,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等等,不一而足。不夸张地说,整部剧作渐入佳境,显现出编导王繁钦担此大任之才识。话不多说,我只想简单谈谈几个久久萦绕心头的场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去春又来,蓝格盈盈的天,灵秀婀娜的山,青翠欲滴的草,映山红遍,绚烂璀璨芬芳的达玛花……极富藏民族特色的明快艳丽背景,衬托着主人公缓缓步入舞台中央。“今天,我把心交给群山”“春风来我愿是第一朵花,看明天江河浩浩向前”,藏民族的音乐气息,坚定辽阔的音色,对家乡的深情吟怀,一下子就将爱恋和温馨沁入观众心脾。
艳艳其萼,在巅在峡。栉雨沐涛,即刚且雅。
处穷不萎,抽芽待霞。适我此花,与我同嘉。
苍苍其姿,在土在下。迎风起舞,灿而不华。
蓬勃烂漫,白蕊无暇。愿为此花,荣遍万家。
达玛花开,映山红遍,正如舟曲女儿张小娟,信念何其执著,理想何其光辉,生命何其灿烂。这首贯穿全剧的《达玛花开》曲,全篇两节,曲辞极为雅致,语义往复推进,美盛德之形容,言小娟之一生。重章叠唱,吟咏小娟之情性,韵律协和参差,美不胜收,颇有《诗经》雅颂之风。
达玛花开,“艳艳其萼”“灿而不华”。五月张掖花容正好、灿如彩霞的芍药花蓦然映入,不由对达玛花倍感亲近,似乎一下顿悟了小娟何以告诉孩子,妈妈从事的工作是在月亮上种达玛花,并教孩子吟唱《达玛花开》了。如身边人的人讲身边的事,这样的小娟及其故事,怎不打动人心?“适我此花,与我同嘉”,“愿为此花,荣遍万家”,坚守信念,方能不负韶华。小娟独唱抒怀,愿嘉如映山红遍的达玛花,致力于扶贫攻坚,帮扶脱困,使山乡万家荣遍,走向致富路。这样的小娟故事,怎不令人信服?
小娟已逝,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把妈妈的《达玛花开》唱给月亮上的妈妈,“弟弟,再大声点,妈妈听不见”,姐姐一遍遍的提醒,兄妹俩一波高过一波的歌唱,怎不让人感叹嘘唏?身边观剧的儿子悄悄告诉我“妈妈,我哭了”,能不哭吗?更不必说那条长长的哈达缓缓铺就的追思之路,手捧哈达者一步一顿向上攀登的缅怀之路,亦不必说舞台上追思小娟的那数百支点燃的、犹如燃灯节供奉的一盏盏酥油,怎能不深深触动现场观众的心呢?
达玛花开映山红遍,扶贫脱困荣万家。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舟曲女儿张小娟的故事,一部把生命奉献给家乡扶贫事业者的赞歌,一部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民族歌舞佳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