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找准短板弱项,强化十项措施,精准发力,为群众纾困解难,全力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一是抓顶层规划编制。精心谋划编制《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等系列发展规划,提出了以打造聚集型文化产业集群、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新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等为重点的“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十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为干部群众发展文旅产业理清思路。二是抓招商引资及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编印了《2021年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册基本账》,共录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529个,其中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46个,文旅康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83个。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全省储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库共计469个,总投资29315698.1万元,1—7月累计完成投资976825.5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5%。三是抓文旅康养产业链发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把文旅康养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要求,制定《全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建立了《甘肃省康养产业发展一本账》,储备支撑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项目316个(已投入运营项目46个,在建项目87个,计划投资项目79个,前期项目104个);储备文旅康养实施企业50家,指导市州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建设。四是抓产业融合及集群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理念,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教育、工业、体育、农业、康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提升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等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水平,增强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和孵化能力。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兰州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有影响的文旅融合项目建成运营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31家中医康养旅游基地(产业园)加快建设,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丝绸之路露营大会等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五是抓文创产品与旅游商品研发创新。以文化旅游工艺品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系列、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系列等10大类文化旅游商品为重点,扶持研发、宣传推介精品品牌。去年以来获全国金奖2个,银奖7个,铜奖5个,省文旅厅分别获得最佳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培育省级品牌金奖3个、银奖7个、铜奖11个。全省文化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数量达到1500种以上。六是抓文旅消费引领带动。制定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引导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城市、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消费街区,兰州市入选“2020 年度中国夜游名城案例”,荣登“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兰州、张掖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申报酒泉、武威、嘉峪关创建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荐兰州老街等7个项目申报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七是抓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面落实《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落户兰州大学。在全国较早建成省级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一部手机游甘肃”荣获第四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突出贡献奖,荣获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数字文旅先锋奖”,旅游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同时入围文旅部评选的《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加强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扶持发展动漫企业8家。八是抓企业市场主体培育。坚持把壮大文旅企业市场主体作为推进文旅产业发展重要抓手,谋划建立文化旅游企业基础信息库,录入文旅企业5140家。其中文化企业1476家,旅游企业292家,文旅融合企业2207家,旅行社784家,星级饭店381家。实施新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文旅民营企业扶持,组建企业家俱乐部,助推企业抱团取暖。九是抓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携手金融机构出台《做好全省文旅企业融资支持工作的通知》等融资政策措施,联合金融机构为文旅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为文旅企业疏通“金融血脉”,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去年底全省文旅企业申请贷款项目386个、172.75亿元,已发放贷款124.95亿元。十是抓营商环境建设。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坚持“定了就干、马上就办”,甘当“店小二”,痛打“蒋门神”,全力以赴创造良好环境和发展条件,精准推送“不来即享”服务平台政策信息,有效解决群众对政策“不知道”“找不到”等问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