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悬泉的信 || 长报人伯书
文物简介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木牍一枚(简号Ⅰ90DXT0110①:124AB)。该牍残断,长23.3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下端残断,松木材质,正面为两行书写,反面一行书写,共计38字。此牍为一封书信,从信中的叙述可知,一位名叫长的人写信给人伯,说延寿管了饭,喝了酒,一斗酒喝完还未尽兴,又建议取好酒来。从这封信的记载来看,汉代边塞苦寒,生活单调而乏味,酒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们调剂生活的一大途径。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阅“牍”延伸
尺素:传统美学的极致浪漫
秦汉之际,历经周室衰微,春秋战国激荡角逐,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后,秦离战国而王天下,海内一统,车同轨,书同文。汉承秦制,以古为正。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审美的厚重神秘转向雄伟宏大,美学风格已从秦汉开始,奠定基调,并在后世延续其一致性。文字早已从意向与载体上趋于多元化:“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此时的文字多载于简牍和帛书上,彼时华夏文明以兼容并蓄,一脉相承的独特之美呈“春气奋发,万物遽只”之势。
图片来源 ||《书简阅中国》
“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秦汉时期书写材料以简牍和帛书为主。简牍的材质,分为竹与木,狭长型称简,宽大型称牍。《说文》中即有记载,简,牒也。牍,书版也。就目前出土简牍来看,各地简牍的材质不一,大都因地域就地取材,据考南方多取短穗竹或苦竹,西北则多用松、胡杨或柳。简牍长度不一,有三尺,二尺四寸,一尺二寸,一尺,故而有尺牍之称。帛书,又称缣帛,因其材质为丝织品,价格昂贵,却易于书写,便于携带,保存方便。书写之前,缣帛需经过浆洗,以防文字晕染。其幅宽不一,有二尺二寸,二尺一寸,一尺。《说文》曰:“帛,缯也。素,白致缯也。”缣帛故而有素之称。简牍(尺牍)和缣帛(素)记录文书,书写经典,以及书信往来,致后世文学皆用尺素指代书信。
诗歌中最早出现尺素一词源于东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书信中真切而细腻的关怀,却又不费一丝余墨,适时戛然而止,仿佛中国美学中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在诗人对酒当歌,吟诵明月,挥洒少年般才气时,借“别后垂尺素”,落笔成诗。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王国维曾评“少游词境界最为凄婉”,诚然作为婉约派词人,秦少游的词自无大开大合,却细腻动情,词境虽小,借喻两则书信典故,仍有一种空灵高意的孤寂,留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旨趣。
图片来源 ||《书简阅中国》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悠悠岁月,漫长而遥远,历史上的尺素,早已从问候的书信转变成诗人借喻的典故。悲喜交融,豪迈婉约,诗歌在借喻表达情感的同时,通过文字描摹出一幅写意山水,而艺术境界的塑造早已无法与人生态度相分离,给后世一座精神家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