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实施意见》解读之一:向传统致敬 为时代聚力 谋好文化强国甘肃篇章

按:5月26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此前,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于5月26日—6月16日相继在厅网站以及《甘肃日报》《文旅中国》《凤凰网甘肃频道》等媒体平台刊发了11篇系列解读文章。从6月20日起,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围绕深度解读《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陆续在厅网站和相关媒体平台刊发系列解读文章,持续营造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省各级各方面始终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优先位置,努力开创新时代甘肃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以文化旅游大跨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华章。

盘古开天、伏羲画卦、西王母与周天子瑶池会、大禹导黄河于积石,甘肃的历史是从众多神话开启的,素有“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的美誉。黄河彩陶真实讲述中华先民的艺术生活,莫高飞天历经千年依然飘然若仙,“西北民歌花儿”至今在陇原激情欢唱……沧海桑田,甘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重要交融地的历史印记万古不可磨灭。

甘肃文化资源堪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让文明薪火相传、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文化走进生活,时不我待。近年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解锁甘肃文化密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如意甘肃”文旅品牌火起来,有效承载文化强国甘肃篇的大书特书,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

近日,甘肃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既是向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文化伟力和精神动力。基于此,规划部署文化甘肃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措施等,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甘肃贡献。

高起点谋划,明确文化强国甘肃实践的目标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文化甘肃建设摆在文化强国甘肃实践的优先位置来抓,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推进力度。《意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后五年,全省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甘肃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取得新进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更加充实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大幅提升,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建成具有创新力、融合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强省。力争建成1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3—5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86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部达标,建成“城市书房”300个;全省创作大型剧目50部以上、小型作品100部以上,挖掘传承经典保留剧目(含折子戏)50出以上,重点扶持高水平精品剧目10部以上。

全方位研判,挖掘甘肃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优势

建设文化甘肃,“解”是上半篇文章,“用”才是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产业化转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重要的下半篇文章。借助历史回眸和深度探索,系统梳理甘肃文化资源,我们深知:甘肃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等交相辉映,有文物古迹近1.7万处,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二位,敦煌莫高窟素有“丝路璀璨明珠”的美誉,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武威白塔寺是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武威铜奔马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等都极具盛名、令人向往。民俗文化风情浓郁,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里聚居交融,分布着回、藏、土、满、蒙古等多个民族,还有东乡、裕固、保安等三个特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可谓百花争艳、各放异彩。红色文化星罗棋布,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拥有红军长征、陕甘宁边区、西路军血战河西三大红色资源板块,革命遗迹达682处,南梁、哈达铺、腊子口、会宁等都是红色旅游圣地。现代文化精彩绽放,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美轮美奂,享誉国内外。

但是,我们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度不够,“一流的文化,二流的文化展示、产品转化、品牌推广”“小弱散的文化企业和文创开发”还是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二次会议《决定》第二十二部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提出“实施陇原文旅融合发展行动,打造‘如意甘肃’旅游品牌,以文化新动能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今后,以文化基因塑造IP,以文旅IP设计产品,以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把解码甘肃文化密码作为起点,打造出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闭环系统,让文化富民惠民的功能最高效率、最大范围、最高水平上得到彰显,是甘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机遇而争先,明靶向而聚力,知不足而奋进,努力推动甘肃省文旅产业实现华丽转身、精彩蝶变的自觉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全域化施策,提出建设文化甘肃的任务和举措

解锁文化密码,建设文化甘肃,是在科学保护基础上更好地转化利用,为此在文化甘肃建设中“解什么用什么”就是最大的课题,既要防止解码和转化利用两张皮,更要防止文化的简单嫁接移植。为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见》从四大任务、六项工程系统部署了“解锁”后利用的甘肃实践实现的路径和方法。

四大任务包括:第一,深化价值阐释。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开展人类起源与演化、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与传播、国家起源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现综合研究,深入挖掘和凝练其中的历史内涵和理论价值,为讲好甘肃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揭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清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第二,打造文化标识。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甘肃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构建华夏文明在甘肃的中华文化标识体系。第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第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基于文化大数据不断推出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网络服务,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有温度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六大重点工程包括:第一,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要不断打造国家级文艺精品力作;培育服务型文艺发展机制;加大原创作品扶持力度。第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推进“书香陇原”品牌化。第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加强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加强文物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古籍保护。第四,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第五,实施甘肃文化对外传播工程。要拓展对外合作渠道;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第六,实施优秀文化队伍建设工程。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形成全社会探索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自觉解锁甘肃文化密码,《意见》还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一是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文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文化工作格局,共同推动文化甘肃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加快文化领域地方立法进程,完善支持文化企业从事文化创意和动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扶持政策,配套完善文化项目建设用地等保障性政策。三是持续加大金融支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规范、高效的文化甘肃建设投融资体系。四是加强督导落实。要切实增强文化甘肃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科学调控社会资源,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确保文化甘肃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