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壁画里的端午 ——古时敦煌雅趣十足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而端午的粽子便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

「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

在古代,敦煌的端午节有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雅趣十足。

团粽相迎

敦煌文献S.5636《端午相迎书》

敦煌端午所食之物为「团粽」,因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的竹叶,如此便有了无叶包裹的「粽子」。

「五月五日长丝节,角黍奉屈,降趾为幸。」「角黍」即粽子。

赠扇送扇

敦煌文献S.3399《应用文范》

赐扇之风行于初唐,敦煌亦沿袭此风俗。

且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同仁是儒家的宗旨,以「扇」喻指「奉扬仁风」为历代皇家的典籍教育所认同。直到清乾隆年间所修颐和园内的「扇面殿」也是沿用谢安赠扇,奉扬仁风的典故。

君赠臣扇,以鼓励仁道,是把扇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象征和符号,这样的文化内涵就远远超越了避暑、驱邪的含义,同时也涵盖了民俗文化的功能,可以说是个雅俗共赏的风俗。

操舟弄潮

一人摇橹晃扁舟,两人撑篙水上漂。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从公元6世纪至13世纪,时间跨度近700年。船的款式由简入繁,多达十余种。

登鸣沙山

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

一起登高滑沙,体验古人之乐。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敦煌端午登鸣沙山,正是此俗之遗风。

端午节登鸣沙山的民俗,延续至今。

佩戴彩绳

敦煌文献 S.5636《杂抄》

「一根五彩绳,百病随雨走。」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佩戴五彩绳是祈福,纳吉美好寓意。

端午佳节,不妨去敦煌,跟随古人的步伐,去鸣沙山登高滑沙,去巷尾吃团粽,与好友感受互赠团扇之趣,体验一番古人的快乐,赴一场仲夏时的清凉小憩。 来源 :知乎甘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