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庆阳香包,悠久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灿烂民俗

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香包发展至今具有千年历史,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的美好祝愿。唐宋,仕女用香囊,男吏用荷包;明代,香包是朋友之间的赠礼;清代,香包是情人间的信物;近代,香包则为祈福驱邪和端午吉物。

庆阳香包绣制

甘肃省庆阳市,这块莽原沃土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便有了早期农耕。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民俗文化,“香包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制作世博虎、虎头鞋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作香包,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始于《黄帝内经》,华夏中医师祖歧伯携药袋熏蒸防疫,这个药袋就是今天的“香包”。

庆阳香包绣制是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香包样式

头戴型

肩卧型

胸挂型

背负型

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

从大量的庆阳香包原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龙不像龙,凤不像凤,几种花草可以盛开在一起,一个人头上前后左右都是鼻子、眼睛、嘴;一只母虎肚里怀着虎崽,不仅外形夸张,运用意象造型,而且在色彩、透视、解剖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合理性,而恰恰是这种稚拙的不合理,才构成了香包作为民间艺术独有的审美观念。

原汁原味的陇东乡土气息,赋予了庆阳香包无限的创作题材,也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那些世世代代为自己做嫁衣,绣荷包的庆阳妇女们,开始走向市场,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香包艺术品,走州过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