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
当一盏黄灯亮起,青灯之影穿透人物、鸟兽、楼宇,踏上舞台,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说、念、打、唱,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便开场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作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皮影戏以独有的气韵和文化演绎着古今传奇、世态人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之美称。
而在会宁,皮影戏历史悠久,明清时便盛行,因其韵味独特,内涵丰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会宁县文化馆,每当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就能听到独特的唱腔搭配上当地民间小曲,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这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灯影”腔。它的主要演奏乐器包括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乐子、梆子、大锣、小锣、钹、馨等多种乐器,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每当这种独特的唱腔响起,灯影中的跌宕起伏总让人流连忘返。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也很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演出时由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戏中人物,或泼辣、或狰狞、或滑稽。生、旦、净、丑表演得惟妙惟肖。
会宁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反映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达形式,对研究会宁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一方幕布,百态人生。“走,看戏去”,这一声呼喝穿越千年,曾唤起无数爱戏之人,坐在台前,听着咿咿呀呀的小调,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出阵阵喝彩。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皮影戏的美,在于雾里看花,在于摇曳的光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体验、去传承。 来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