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用心用情写好“四普”的“甘肃答卷”——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全省各地实地启动率100%、省市县三级普查经费落实率100%、普查培训实现全覆盖、形成普查试点机制与分片包抓工作机制……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启动以来,甘肃省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科学制定普查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普查工作,当前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全面展开第二阶段工作。

认识“四普”

2023年10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四普”总体目标为: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规范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健全名录公布体系。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四普”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

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甘肃行动

行动,是最好的执行力。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实际行动推进“四普”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2024年2月7日,省政府制定印发《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同日,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22个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普查领导小组;

2024年2月22日,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3月21日、7月11日,先后召开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文物普查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2024年6月13日,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对普查工作进行专门安排;

各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武威市组建首个市级普查领导小组,天水市率先召开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甘南州印发《关于全州宗教场所积极配合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宗教场所积极支持和参与普查工作,兰州等地普查队聘用吸纳专业测绘人员加入,有力保证了普查数据质量。

“目前,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全部组建完成,落实了双组长制,召开了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告诉记者,这为甘肃省扎实、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嘉峪关市普查试点工作

集中优势

文物普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高质量完成“四普”工作任务,既需专业人才队伍支持,也需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

在甘肃省委宣传部、全省文博系统、全省文旅系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内设六个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合力推进普查高效开展。

仇健告诉记者,省普查办成员或为全程参与“三普”的文物工作者,或为参加过长城、石窟寺、革命文物等专项资源调查的文博从业人员,这对拥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丰富长城资源的甘肃省来讲,“既是全面完成‘四普’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保障‘四普’质量的‘加分项’。”

全省各地普查办也优先吸纳参加过“三普”和长城、石窟寺、革命文物等专项资源调查的文博从业人员,组建市、县两级普查工作队89支,队员953人,为完成实地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规范有序开展甘肃省“四普”工作,加强对各市州、县区普查工作的技术指导,甘肃省还吸纳敦煌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等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近百人的甘肃省“四普”专家库,参与、指导文物普查的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

或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片区培训,或利用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线上视频资源专题学习,或邀请专家学者就田野调查中文化层识别、遗迹年代判断、遗址边界判定、测量绘图等进行实地培训,确保全省“四普”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同时,甘肃省普查办举办全省普查培训班,采取理论教学、现场实训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普查业务骨干、省普查专家库专家代表进行集中培训;各地普查办也结合实际,灵活多样开展普查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全覆盖、全教学。

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现场

甘肃省大数据局为普查系统管理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就“四普”工作数据底图、信息采集、图件绘制、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共享等事项进行细化、实化……

细化保障

作为文物大省,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多样,“四普”工作要做好,经费保障是关键。

一方面,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普查办联合制定普查经费保障方案,明确各地财政支出范围和内容;一方面,通过全省通报、定点督导、实时调度等方式,持续督促各市县落实普查经费。

“截至7月中旬,省、市、县三级普查办累计落实普查经费3078万元。”仇健介绍道,其中,省财政安排2024年度省级普查经费600万元;市州财政落实经费614万元,县区财政落实经费1864万元,“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普查经费落实100%全覆盖。”

甘肃省“四普”各地启动率、甘肃省“四普”经费落实进度表、甘肃省第四次文物普查“三普”数据现场复核进度表、甘肃省“四普”新发现文物数量进度表……省普查办走廊上,各类进度表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每周一下班前更新数据。”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剑飞告诉记者,为强化普查质量,省普查办建立了工作调度机制和分片包抓制度,坚持每周调度,强化责任传导。分片包抓组成员分赴各市州,提供软件安装、普查培训、质量管理等业务指导。同时,按照边普查边归集的原则,督促各地全面梳理国保、省保、市保名录和全套公布文件资料,安排部署县保名录和资料完善工作;印发加强普查数据安全管理工作通知和普查线索管理使用办法,编发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简介范本、文物目录及数据目录范例,“这些做法在全国都属于较早的。”

目前,16895处“三普”基础数据、152处国保数据、621处省保数据、5000余处市县保数据、近4000条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已全部置入“四普”采集系统,为实地调查提供有力支撑。

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指导武山县普查工作

“到7月22日,我省87个普查单元(嘉峪关市、86个县)已全部启动实地调查工作,完成调查登记‘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274处,新发现文物145处。”仇健告诉记者,此前,甘肃省普查办选取嘉峪关市和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作为省级试点,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检验了标准规范与技术路径,在队伍组建、经费投入、设备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实地调查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甘肃省‘四普’工作任务。” 来源 :新甘肃客户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