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话廉 : 一把尺子量清廉 更新时间:2025/5/15 10:26:10 •阅读 1211 尺子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测量工具之一。在中国,尺的形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尺”字,至周代已有明确的尺制标准。《周礼?考工记》记载:“尺,十寸也。” 随着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度量衡制度统一。汉代一尺约合23.1厘米,成为后世度量衡发展的基础。三国时期,魏蜀吴各自为政,但度量衡制度仍大体沿袭汉制,这把出土于嘉峪关的魏国骨尺,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三国时期魏国骨尺,长23.7厘米,宽1.6厘米,厚仅0.1厘米,其长度正合汉制一尺。骨尺呈扁平长条形。每半寸刻一短竖线,接中部一圆圈为其刻度。中间五寸处以九个圆圈组成团花形状。此尺制作精细,对寸和半寸的标位作了简约而醒目的艺术处理,其长度显示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实际量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一端的系孔设计,表明这可能是一件随身携带的实用器具,而非单纯的陪葬明器。这把骨尺严格遵循汉朝的度量衡制度,反映了三国时期魏国统治者在动荡时期仍坚持制度规范的治国理念。其对刻度的艺术化处理,更体现了古人“器以载道”的智慧,将实用器物提升到了艺术与哲学的高度。 骨料虽非贵重,却经得起时间考验,廉洁品格同样不以外在华丽取胜,而以内在坚贞见长。尺作为衡量标准,象征着公平公正,与“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理念相呼应。骨尺上的每一个刻度都是对规则的坚守,廉洁从政也必须严守规矩、恪守底线。骨尺中部的团花装饰位于五寸正中,体现着“持中守正”的哲学思想,这与廉洁文化倡导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一脉相承。这把魏国骨尺或许正是当时整肃吏治、强调规矩的物质见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为新时期加强作风建设立下铁规矩、硬杠杠,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如同新时代的“政治骨尺”,为党员干部划出了清晰的行为边界。就像骨尺上的刻度不容篡改,八项规定也以“刻度分明”的要求,规范着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各个方面。骨尺虽小,却是国家度量衡统一的基石;八项规定看似具体,实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二者都告诉我们:唯有建立明确的规矩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这把三国时期魏国骨尺以其精确的刻度和朴素的形式,向我们传递着跨越千年的廉洁启示:规矩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廉洁是从政为民的根本。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这件文物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古代测量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崇尚廉洁公正。历史文物滋养了当代廉洁文化,当代实践赋予了文物新的时代内涵。每一件承载规矩精神的文物,都是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生动教材,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只有心中有尺,行为才能有度;只有恪守廉洁,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 :啄木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上传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文物日历〔2025.5.11〕丨 张大千《青灯课子图》 国家文物局召开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 文物话廉 : 一把尺子量清廉 甘肃省文联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年轻干部专题学习研讨会 文物日历〔2025.5.10〕丨 黑釉剔刻牡丹纹罐 回望十年历程,共绘发展未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举办2025理事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研讨交流活动 首届“黄河古邑・文蕴靖远”书法作品展在靖远县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