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5·18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会场活动丰富多样 探索博物馆未来

5月18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甘肃省各地各文博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策划推出专题性临时展览、学术讲座、研学社教、公益鉴定、文创集市、文艺展演等千余项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构建文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甘肃省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自身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的新路径,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据介绍,目前甘肃省博物馆数量已达到262座,平均9.3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比例居于全国第一位。丝路、黄河、长城、红色、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系列主题博物馆体系渐趋完善、布局合理,富有甘肃特色的丝绸之路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甘肃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肃省年均推出各类陈列展览400多个,开展“四进”、社教研学等活动4000余场次,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举办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及各类文化传播活动2万场次,以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为支撑、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活动上还公布了“博物馆里读中国——文物里的甘肃故事”主题推介展览名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省级资源单位”(第二批)名单、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名单并颁发证书(授牌),为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大学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授牌,有力激发了甘肃文博活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动力。

多元创意赋能文化传承

从张掖博物馆的狮子玩偶到天水博物馆的伏羲庙龙凤呈祥手持镜,再到兰州市博物馆的“兰小五”“兰小博”……活动现场,甘肃省各地博物馆齐聚一堂,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展览盛宴,吸引了无数文博爱好者纷至沓来。

张掖市博物馆的展位前,工作人员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着一款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她手持一只软萌可爱的小狮子玩偶,娓娓道来:“这款狮子玩偶的设计灵感源自我们馆藏的清·粉彩瓷塑坐狮。设计团队在精心提取原文物的色系和动作特点后,巧妙地将其融入玩偶的设计中,使其既保留了文物的古典韵味,又展现出可爱的现代风格。” 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声,并纷纷伸手抚摸这只小狮子玩偶,感受其独特的质感和创意。

而天水市博物馆的展位同样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手持一面精美的伏羲庙龙凤手持镜,自豪地说道:“本次活动我们共带来了二十八种文创产品参展,这面伏羲庙龙凤手持镜作为五一新品,刚刚上市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它巧妙地将伏羲庙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镜面清晰,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与美好。”话音刚落,就有不少游客围上来,想要近距离欣赏这面手持镜的独特魅力,并详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兰州市博物馆此次展览主要以兰小五、兰小博、四方纳喜、丝语金城几个系列为主……”兰州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兰州市博物馆积极响应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及青少年积极参与,在传承文化、创新体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兰州市博物馆将继续秉持与时代共振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持续发挥文化使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简牍万象 文化共生”青年文化集市活动也同步进行。本次青年文化集市是以“简牍+文化”为内核的博物馆创意集市,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打造真正的“无边界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悬泉邮驿主题邮局、大疆、藏域李砚、非遗传拓、颐真古琴等国内、省内企业、非遗传承人、青年集市艺术家,共同探索“简牍+艺术”的全新表达。

多维活动彰显文博魅力

连日来,甘肃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馆内室外互动等多种方式,采取举办专题性临时展览、流动展览“四进”、学术讲座、研学社教、公益鉴定、比赛演讲、线上展播、文创集市、文艺展演、设置主题装置空间等形式,开展了千余项主题鲜明、类型丰富的宣传活动。

主会场活动伊始,舞蹈《龙鼓舞》以灵动舞姿率先点燃氛围;诗歌吟诵《简牍长歌· 简魂永铸》随之而来,在抑扬顿挫间传递文化韵味;白马话剧团带来情景剧《简牍里的故事——悬泉置的守望》,从独特视角演绎简牍文化;安西路小学学生带来合唱《诗经 秦风 无衣》,以童声唱出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再探秦文化”公众考古小课堂、百人考古活动也同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十名学生化身“小小考古家”,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秦文化知识,感受考古发掘的严谨与乐趣。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秦人、秦王朝及其文化以独特的历史轨迹与深远影响力,在华夏文明史上镌刻下不朽篇章。从牧马西垂到诸侯强国,秦人逐步崛起,最终成就了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的宏图伟业。然而,秦人从哪里来?早期秦文化面貌怎样?为探寻这段文明源流,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文物局统筹部署,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成立课题组,正式启动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综合性考古研究项目。当日上午,“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共展出223组、693件文物,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与多学科研究,系统揭示了秦文化的形成逻辑与发展脉络。此次展览分为“西迁陇右 起于戎狄”“西垂创业 世为周陪”“崛起关陇 继周伐戎”“兼收并蓄 和而不同”“秦并天下 归于一统”五大单元。展览还展出了相关的考古工具、真实档案等特殊展品,生动呈现了考古工作者二十年来在黄土沟壑中追寻秦人足迹的艰辛工作历程,展现了考古工作者执着与奉献的精神面貌。这种以“考古实证+数字活化”双轨并行的体验方式,开创历史与科技互赋能的文明探源新模式,让千年先秦文明在沉浸式叙事中重焕新生。

同时,为深入探讨秦文化内涵,推动甘肃文博学术交流,活动特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焦南峰以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四角坪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侯红伟进行秦文化的专题讲座,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秦文化的学术盛宴,拓展了文博爱好者对秦文化的认知维度与深度。  来源 :中国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