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新时代旅游产业战略发展研究

我省新时代旅游产业战略发展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入研究并尽快制定实施的重要工作。十五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在即,这项规划的制定实施,关系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为大产业、实现文旅强省战略的重大问题,必须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科学研究制定全省文旅产业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必须超常规思考,打破传统思维,贯穿新发展理念,着眼战略发展、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做为我省国民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其战略发展规划必然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行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充分与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农业、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等行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充分利用各行各业规划发展的成果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兴旅游业态,旅游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产业。本文围绕新时代我省旅游产业战略发展格局,实施大融合形成大产业的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一、努力形成大旅游资源格局

促进形成旅游大产业,要依靠大旅游资源格局的形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以传统旅游景区为核心资源的旅游产品,改变仅能宣传尚不能形成旅游产品要素的旅游资源形态。要实现大旅游资源的目标,继而实现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需要和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各行业的发展成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重点要促进以下几方面:

一是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旅游产品形态。经过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我省自然地理环境更加雄伟壮观,雪山冰川、高山峡谷、森林草原、沙漠戈壁、河湖溪流等自然美景观美不胜收。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观光的需求,完善旅游公路、观光平台、旅游步道、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及低空观光、观光车辆等旅游项目,打破围墙景区观念,不建接待中心、住宿、餐饮、购物等商业设施,游客所需生活服务,产品中应安排在附近城镇。地方文旅部门规划应与本地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充分运用保护发展建设的基础设施,组织设计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自然生态环形旅游线路,形成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二是形成人类改造自然的旅游观光产品形态。我省在自然环境中建设的新能源、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样可形成旅游观光产品要素。新能源领域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应充分考虑电力设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生态性、美誉度和观赏性,形成新兴工业旅游业态。高标准农田、引水调水等水利工程,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草原修复治理、公路桥梁等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旅游需求,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态,观赏性、休闲性与工农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并有完善的旅游观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新兴旅游业态,纳入旅游产品之列。

三是形成新兴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旅游产品形态。这里所讲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不是传统文物景区,而是已发现尚不具备旅游观光条件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据报道,正宁县已发现4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近年发现的夏河县白石崖溶洞,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遗迹,战国、秦、汉、明历代长城等,未开放旅游观光的历史文化资源遍布全省。地方和有关方面在相关建设过程中,都应充分考虑旅游观光的需要,完善必要的旅游观光设施,达到接待条件。文旅部门应组织旅行社企业,将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传统景区相结合,形成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品形态。

四是形成冰雪自然地理环境旅游产品形态。以往在淡季,旅游行业都会发布减免景区门票、酒店价格优惠等政策,以此吸引游客。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冬季客源问题。国内一些地方发展冰雪旅游的成功经验说明,解决冬季客源少的问题,要有市场吸引力很强的冰雪旅游产品。北纬37度是冰雪运动的黄金纬度,这一纬度包括了半数以上的冬奥会举办地。甘肃省地处北纬3242度之间,发展冰雪旅游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冬季雄浑壮美的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河流湖泊是开展冰雪体育运动、冰雪文旅活动的理想之地。各有关方面都应关注到我省冰雪经济优势和市场需求,在各类项目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冰雪运动、冰雪文旅产业发展,继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组织指导相关企业,在我省现有冬季冰雪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研发一批冰雪运动、冰雪摄影、冰雪影视拍摄、冰雪文化艺术采风写生、冰雪研学、冰雪演艺等冰雪经济产业形态,从根本上解决冬季客源少的问题。

二、大力提升城市的人文形象

城市是游客,特别是远程游客首先要了解、到达、旅游休闲的主要目的地,与游客前往的热点旅游景区有相同的吸引力。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常年游客川流不息,完全可以说明热点旅游城市本身就是整体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的人文情怀,包括历史文化建筑、历史遗址遗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提升城市的人文形象,增强城市的远程旅游吸引力,是一项重大战略计划,重点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提升人文形象。省内市县城市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据,对提升城市整体人文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并有效推进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城市人文形象,增强城市的旅游吸引力,绝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规划指导下,按照计划不断微调,一项一项的改造调整,逐步提升城市人文形象。城市建筑在规划指导下不断调整,展现出与本地历史文化相符的历史文化风貌。不断增加各类历史文化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历史文化雕塑、桥梁、广场、公园、小游园、风情街区等。能够恢复的历史文化建筑,尽可能恢复原貌,使我省各城市体现出各具历史文化特色风格的旅游城市。

二是下大力营造城市优质生态环境。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风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仅有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风格,没有城市周围的优质生态环境,不是完整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达不到实现吸引力很强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营造城市优质生态环境过程中,河流、湖泊、湿地、溪流等水域治理,恢复自然状态,成为休闲水域。在休闲水域只建必要的休息和观景设施,不建小镇、餐饮、住宿等商业设施。城市周围的山体、峡谷、高地、荒地等,都应建成森林公园,道路四面通达,与休闲水域连通。城市周边的农田、村庄应系统治理,形成风吹麦浪,原野牧歌、山花烂漫、林间鸟鸣、泉水潺潺、碧水静流的美丽画卷。

三是大力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旅游大产业促进形成的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必然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到访,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就非常重要,关系到我省旅游目的城市形象和对外开放形象,必须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结合实际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要大力提升城市卫生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蓝天白云、碧水静流的美丽城市。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服务功能。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应便利、快捷、高效,服务品质优良。县级城市、地级城市尚无机场的,应与最近距离的机场有便利、快捷的交通通达条件。城市道路、地下通道、高架桥、高架路等应增强唯美度,提升智能化管理通畅水平。城市通往景区、休闲区的道路应具有快捷通达条件,道路两旁绿化、建筑有较高美观度。金融、物流服务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商业街区、特别是餐饮街区应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商品、餐饮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品质优良。不断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知名商业品牌在省内城市落户,促进地方同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等。

  三、建立旅游大产业市场体系

旅游大资源格局形成后,需要促进形成旅游大产业,而旅游大产业发展,需要宏观运行的大市场体系支撑。以往旅游行业、旅游系统促进发展旅游产业的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国民经济宏观运行规划和计划中,专题对旅游大市体系进行布局,引导形成大旅游市场体系。重点要引导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形成大型企业运营旅游市场的体系。大旅游资源格局形成后,就需要旅游资源所属各行各业的大型企业,充分利用本行业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品,发展相关旅游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旅游大产业格局,发挥出大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优势,继而带动各行各业发展。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农业方面的大型企业,应考虑到高标准农田的旅游观赏性,在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旅游需要,有风吹麦浪农田景观、也有各类观赏图案的大片农田等,建设有旅游通道、观景平台、观景塔等。游客在高标准农田旅游观光休闲过程中,需要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四周群众面对游客的各类经营必然快速发展,由此形成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不仅促进形成了乡村旅游产业,而且助力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再如水利设施的建设能够形成小型河流、湖泊、湿地,就有旅游观光价值。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观光的需要,增强水利设施的观赏性、旅游通达性。水利大型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应建设旅游步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标识系统、交通工具等和相应面对游客的经营服务设施,这样就形成了水利旅游景区产业项目,大量游客的到來,必然促进附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继而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各行各业在保护建设中,都能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各行业的大型企业应发挥好主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作用,推进我省旅游大产业格局的形成。

二是形成中小型企业研发新产品市场体系。中小型企业是指以旅行社为主的各类经营旅游业务的企业,这里没有仅从旅游行业角度考虑,而是从旅游大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都会进入旅游产业的市场体系。以旅行社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应具有市场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对各行各业出现的成熟的新兴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产品相组合,成为新兴旅游产品。对于市场需求较高的新兴旅游资源,可单独研发旅游产品,有针对性的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例如:大众旅游产品,可采取传统景区纳入新兴旅游资源,成为新兴大众旅游产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研学、摄影、影视拍摄、艺术采风、冰雪运动等旅游产品,则需要依托新兴旅游资源,研究开发专业旅游产品。在旅行社和各行各业从事旅游经营的中小企业,依托新兴旅游资源,不断推出新兴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类型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来越强,必然形成旅游大产业业态。

三是形成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多种经营的形态。以旅行社为主的各类中小企业,研发出各类新兴旅游产品,组织游客到各类新兴旅游区旅游观光,游客必然需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经营要素。这就需要当地各类行业协会,组织引导本地区群众开展市场所需的旅游要素经营。需要强调的是,当地各类经营必须是有组织的,由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自律规则、质量监督,有序开展经营。例如:群众生产经营文创产品,有关行业协会应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组织专业人员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制定生产经营标准,规范生产材料和工艺等,指导群众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才能保证文创产品的特色、质量和效益。再如:民宿经营,这是新兴旅游产品必然涉及的要素,有关行业协会,应专业指引群众,建设符合本地特色风格的民宿,制定服务标准,加强指导监督,保障服务品质等。群众参与各类旅游产品要素经营,必然进一步促进旅游大产业的形成,继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省旅游产业要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必须破除传统的微观产业发展观,以宏观战略发展理念,引导各行各业不断推出新兴旅游资源,持续发展新兴旅游产品,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逐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使旅游产业成为新时代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 孟兆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