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凉州》
徐兆寿 著
书号:9787549026944
定价:98.00元
《斯文凉州》是一部讲述丝绸之路重镇凉州历史文化的散文集。全书从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当时的社会生活、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等内容解读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运用贯穿古今的方式对凉州文化的内涵做了极大的拓展,使得凉州文化呈现出了应有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连通性和生长性,突出五凉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包容、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展现了五凉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
在中华文化的板块中间,我们会发现隋唐以前凉州文化也指的是河西文化,它成了中华文化版图上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我们重述河西文化,重述凉州文化,就要寻找作为凉州文化自身的特点。今天来看,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在那以后凉州在生产方式上已经开始从游牧文明往农耕文明进行转变。张轨用礼教和读书的方式在凉州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教化,凉州文化由游牧文明进一步向耕读文明转变,这一思想和生活方式由此在河西开始扎根,以后就逐渐偏向了农耕文化。原来凉州的游牧文明非常地繁盛,加之西边的佛教文明传入,凉州文化又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导致了它和其他地方的文明有所差异。
这就是凉州文化的特点和格局:多元包容,但是以儒家为本。
徐兆寿,作家,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1988年开始写作,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400多篇,共计8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荒原问道》《鸠摩罗什》《非常日记》等8部,其余作品30多部。
还乡是建设一个新的故乡
徐兆寿
2019年春,我接受了故乡凉州委派给我的一项任务,做50集短视频。最后做了190集《话说五凉》,在甘肃文旅网络电视台播放,目前的观看量早过7亿人次了。同时还做了英文版。根据这些视频中的录音,我的硕士生们将其整理成文字。我虽不满意,因为它看上去不像是我的文风,修辞各方面有些粗糙了,但作为一本大众传播性的读物,倒是很好。因为它里面有生活化的口语,散文味足。后来,我又加了一些内容,主要是图片和与其相关的文字,将我体验到的凉州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置入其中,使其更文学化。我相信这样读下来,一个文化凉州就可以大致有了,故而将其命名为《斯文凉州》。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我讲解五凉文化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化凉州,将凉州在文化形态和美学气质上进行了一些文学化的理解,有些朋友和学者向我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我知道,做历史的学者和朋友肯定将凉州历史数据化了,或者说硬化了。我也同意这些客观的梳理与分析,但我还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建构,而这种建构往往超越了历史知识,成为一种心理的印象式的泛化的文学理解。比如,我们讲江南文化时,并不清楚江南指哪个特定的地方,但我们心里是有江南形象的。凉州也一样,在边塞诗中,诗人们把凉州也诗化了,泛化了,重新建构了。事实上,在唐之前,“凉州”与“河西”两个概念长时期地保持了它的共通性,尤其是五凉时期。在唐之后,凉州虽然在行政区化上小了,但它在河西的文化中心地位仍然保持着。所以,我想做一点努力,使凉州文化成为一种与江南文化、关中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并列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我的妄求,事实上从五凉以来就一直有人努力着。
三年前,我曾经对我这样一种做法充满了兴奋,在我看来,生活在凉州的人们需要翻几页这本书,可以重新认识凉州与自己,而来凉州与河西的人们,看到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导游。三年后的今天,我便知道,每一本书都像一个人,有它的前世今生,也有它的未来。祝它有个好前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