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文物多为出土后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9月9日,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简牍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从秦代至魏晋时期的简牍近4万枚,绝大部分是汉简,还有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达到1679件(组)。

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这些珍贵的简牍,生动讲述了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茂陵,七十里;伏置,三十五里……”走进博物馆,一条象征丝绸之路的装饰带顺着地面向馆内延伸。

这些文字,来自馆藏的两枚极其珍贵的汉代里程简。

里程简清晰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准确路线,让人们知道:从长安出发到敦煌,一路上要经过的31个驿站,驿站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但大致都是一天内可到达。

里程简上记录的信息,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80%以上的汉简都出土于甘肃,汉塞边关出土的数万枚简牍内容丰富,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

开馆仪式上,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大厅抄写简牍的小朋友

目前,在馆内可以看到4个常设展。

“简牍时代”展厅介绍了关于简牍的基础知识,包括简牍文书的类别、简牍形制和制作工艺、西北地区汉简的考古发掘史、有代表性的简牍学研究成果等等。

“简述丝路”展厅向观众清晰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丝绸之路的路在何处?沿途的塞防是怎样的?这条路上往来的到底是哪些人?这些问题都能在展出的简牍和文物中得到解答。

“书于简帛”展厅从书法的视角展现了简牍遗墨的艺术之美,并梳理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流变与时代经典。

“边塞人家”展厅以5封信为故事主线,用诸多细节还原了汉塞边关将士们的日常生活。

博物馆一楼还设有临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通过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四次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古代文献典籍大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浮屠”简(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简上有“弟子”“浮屠”等关于佛教的词语,可以证明佛教传入敦煌的时间是公元1世纪下半叶,是目前发现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文献实物资料

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此檄书写在一段树枝上,树枝两面削平写字。檄书中说候史广德玩忽职守,不能及时巡查下属各燧,致使所辖各燧军事装备不符合标准,因此责打五十板,以儆效尤

《元敞致子惠书》(甲渠候官遗址出土)

一个叫元敞的人裤子破了,需要叫人拿回家缝补,因此写信提出想借子惠的裤子穿几天。从中可以看到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

张掖都尉棨信(肩水金关遗址出土)

西汉晚期遗物,“棨信”主要用来传令启闭关门

与综合类博物馆不同,专题博物馆的展品相对单一;而简牍学被称为“冷门绝学”,作为展品最大价值所在的简牍文字,观众很难直接解读。因此,做好简牍的展示难度不小。

甘肃简牍博物馆用了多种方式让简牍“活”起来。

短视频还原简牍考古发掘时的情境,微电影表现一个戍卒的思乡之情和回家之路,动画短片生动讲述边塞客民被当地长官欺压、通过司法讨回公道的真实故事。展馆中还设有多处游戏互动。观众可以填上相关信息,生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出关凭证——“符传”;举起弓箭射靶,体验戍边将士是如何接受考核的;化身汉代名捕,阅读简牍上的通缉令,根据文字描述选择锁定嫌疑犯……

丰富多样的展呈方式,充满趣味,带着温度,让简牍真正走近观众。

“书于简帛”展厅

汉代削刀(敦煌祁家湾墓地出土)

削刀是简牍时代的“橡皮擦”,在简牍上书写有误时,用削刀把错字轻轻刮去即可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早在2012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就正式建立,但一直“有馆无舍”,珍贵的文物只能沉睡于库房。如今,它们终于能够与观众见面。十年等待,厚积薄发,为人们带来知识的盛宴和艺术的享受。期待随着简牍研究的深入,未来甘肃简牍博物馆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 :人民日报文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