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唐朝写一本“名人录”,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药王”孙思邈、“美女”杨玉环、“神探”狄仁杰、武将郭子仪等必然榜上有名。
人才辈出的唐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单单翻开“武将”这一页,李靖、李勣、秦琼、薛仁贵等人都让“人才济济”四字闪闪发亮。
图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但是,今天要提的这一位,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莫高窟的壁画上却记载着他的故事。
他便是张议潮。
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时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其也被称为唐朝将领张议潮的功德窟。
图 |莫高窟第156窟洞窟形制 |来源于敦煌研究院
公元755年,安禄山带领军队长驱南下,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了。此时吐蕃正值强盛时期,乘虚而入,进攻河西,迅速攻下了多地。
留守沙洲的军队和官兵、难民一起,守城抵抗吐蕃入侵长达11年之久,但因孤立无援,终被吐蕃攻克。
此后吐蕃统治敦煌长达70年之久,河陇人民一直盼望能回到唐朝。
图 |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 |来源于敦煌研究院
公元848年,张议潮趁吐蕃内乱,联络其他沙洲豪族掀起抗逐吐蕃统治者的斗争,陆续收复各州,将当地人民从吐蕃统治下解放出来。
公元851年,唐朝在河西设归义军,张议潮被为人河西十一州归义军节度史,驻节敦煌。
图|莫高窟第156窟中的张议潮|来源于节目《考古公开课》
张议潮于74岁逝世,他的侄子为了纪念他,便开设了156窟。
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这两幅出行图,以横卷式展开,每幅长8.2米,宽1.05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图 | 南壁下层 张议潮出行图之三 | 来源于敦煌研究院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支胡汉混合的军队。演奏角鼓的横吹乐队为大部队开导,他们身着团花锦衣,头戴氈帽,脚穿氈靴,两行队伍振臂擂鼓、举号长鸣。
图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两侧大旗迎风招展,他们身着甲胄戎装、腰挎箭囊,是归义军中的精锐部队。
图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紧随其后的文官侍从则是遵循唐朝藩镇规制设立的官署体系。
中间部分则是身着吐蕃服饰的舞队和演奏胡汉乐器的乐队。图中可看得出来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等乐器,乐队与舞队合作而动,载歌载舞。
图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而骑着白马踱步上桥的便是本次的主角——张议潮。
他的亲信部队跟随其身后,一些戴白毡帽的少数族裔组成了骑射部队。
行进的列队庄严肃穆,形成了对称、整齐划一的形式美感。
图 |壁画中的张议潮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仪仗队、歌舞队、张议潮、骑射兵等不同列队组成了这幅壁画,张议潮身形高大,居于画面中央,十分显著。
壁画的前端更有榜题“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扫)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
图 |来源于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共有人物114身,其中鞍马人物80身;骡子两匹、骆驼两峰、猎犬一只、黄羊二只,可谓“集历代鞍马人物绘画之大成”。
这展现了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马文化。
我国很早就有“御”与“驭”的传统,“御”即驾驭车马,早在周朝就已是六艺之一,到了唐朝更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了宫廷中重要的娱乐活动。
图 |来源于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除军马仪仗队,还有骑马涉猎、马拉车载人、邮差驾驭马等画面。
这幅画面让后世直观地看到马已经参与到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图 |来源于纪录片《沙海之上》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同在一窟的《宋国夫人宋氏出行图》记载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场面”,并开创了长卷历史人物画的先河。
在此之后,很多壁画出行图都对其有效仿之意。众多人马营造出宏大场面,肃穆整体的队伍又有变化,搭配适宜的色彩感使画面的每个部分都清楚明晰。
张议潮所率领的出行列队,在线条勾勒间,仿若带领后世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一天。
来源 :“央博”微信公众号 转自 :“北朝考古”微信公众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