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寻找最早的秦

关中平原,汧渭之会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

雪雾中依稀有忙碌的人影

这种天气,谁在旷野?

为了追寻秦在关中的第一处都邑——“汧渭之会”

西北大学梁云教授和他的团队

奋战在宝鸡魏家崖考古工地

梁云团队考古发掘现场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极深远的影响。但此前秦族却有六七百年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从附庸到封国,再从王国到帝国的“三部曲”演进。探索秦人的早期历史,已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点之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大骆的儿子非子擅长养马,远近闻名,周孝王听说后召他到汧、渭之间为王室养马,马养得膘肥体壮,孝王想立他为大骆的继承人,遭到反对,无奈之下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于是自号“秦嬴”,其族人后代便称为“秦”人。这就是“秦”人、“秦”国、“秦”朝名号的来由。那么,秦人的祖先来自哪里?秦人的得名之地“秦邑”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20年间梁云跋山涉水,礼县、西和,清水、张川,甘谷、武山,凤翔、陈仓……,关陇的黄土台塬上到处留下他踏查的足迹,秦早期历史的脉络也一点点由朦胧而变得清晰。

开启“寻秦”之旅

讲好中国的故事离不开秦。找到最早的秦,秦人的故事才有了开头。梁云说。

2010年,梁云在李崖遗址发掘现场

梁云与秦文化“结缘”,始于他1995年读研期间赴三门峡整理秦墓资料。上世纪80年代三门峡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上千座秦墓资料,堆放在库房无人问津,“我着手整理这批资料,自己动手陶器排队,作卡片,绘线图,眼睛累了就爬到楼顶数星星,耳畔是黄河边呼啸的寒风”,梁云回忆说,“脑子里从此有了库房,那些陶器一辈子也忘不了”。两年下来产出了一篇扎实的硕士论文,也打下了后来研究的基础。

列国纷争数百年,为什么秦能最后胜出,一统天下?2000年梁云去北大读博,想从考古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三年内他几乎天天泡图书馆和资料室,学位论文从考古学角度全面比较秦与东方列国的差别,后来被他的导师李伯谦先生纳入“震旦古代文明丛书”出版。从此他在秦文化研究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考古实证秦人“东来说”

《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其中哪一支?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与“西来说”的争论,前者认为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后来才迁徙到陇右;后者认为秦人本是西北土著,源于西戎。两说各有理由,曾长期悬而未决。

上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国宝重器流失海外,引起关注。2004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甘肃省考古所等五家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启动“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梁云适逢其会,参与其中。他们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县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发现32处秦文化遗址,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清水县李崖遗址,并对它进行了发掘,从考古学上证实了秦人“东来说”。

2005年,在清水调查途中 右二为梁云

李崖的西周墓多腰坑、殉狗,随葬陶器组合多鬲、簋、盆、罐等,陶器器形多见商式风格,都与殷商墓葬相似而与周人墓不同;而且窄长型的墓坑,西偏北的墓向,又符合秦人墓的特征。梁云说:“在这么靠西的地点发现‘商味’这么浓的一批墓葬,以前压根没想到,说明秦人与殷商遗民关系密切,说他们是广义上殷遗民的一支也不为过”。

图为李崖遗址出土陶鬲

 图为李崖遗址发掘现场

“李崖遗址发掘之后,我们认为秦人‘东来说’已经尘埃落定,这个问题以后不用再讨论了。”梁云笃定地为学术界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秦人的来源确定了,非子所封“秦”邑又在哪里?梁云认为,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墓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秦人墓葬,且与《汉书》、《水经注》等记载非子的封邑在“陇西”、在“清水”(今牛头河)相一致,这里可能就是 “秦”邑之所在。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又一次出现了分歧。

找到“汧渭之会”

区别于梁云的观点,北京大学李零、赵化成等学者认为,非子所封的“秦”邑应该在“汧渭之会”。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700人东猎,一路驰骋至汧河与渭河交汇处(汧渭之会),并留下这样一句话:“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赵化成等专家认为,此处“邑”作动词用,意思是“以前周天子曾经把我的祖先非子(秦嬴)分封在这里”。梁云则认为,古文献没有标点符号,此处的‘邑’也可以为名词,并就此断句;意思是这里以前曾是周人的聚落,我的祖先非子曾生活于此(牧马),我们秦人后来终于成为一方诸侯……

无论“秦”邑是否在此,秦文公营建的“汧渭之会”都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作为秦国都邑达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汧渭之会”的地望,学术界颇有争议,之前未有定论。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关中秦汉离宫别馆”调查项目,梁云带队从千河下游开始调查,学术目标直奔“汧渭之会”而去。他们在汧、渭东夹角的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积不下20万平方米的春秋时期遗址。发现有灰坑、墓葬、筒瓦等,还有春秋早期的刀范。“一般来说,都城性质的遗址才有手工业,尤其是铸铜业,所以刀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梁云说。

魏家崖遗址出土文物

2015年以后梁云的工作重心转到中亚,参与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工作,先后发掘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遗址、拉巴特墓地,并确认拉巴特墓地为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留下的,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但他一直惦记着魏家崖,还曾向兄弟单位推荐。2014年魏家崖村民取土发现一座春秋早期铜五鼎墓,从侧面印证了他的认识。

2020年疫情暴发,中亚工作被按了“暂停键”。梁云申请来年对魏家崖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但未能如愿获批。“发掘没有获批,我想一定是前期工作做得不够,需要做更多的地面调查去获取资料,并得突破,这非常考验地面调查能力。”2021年7月底,梁云带着三名学生地区再次调查遗址,酷暑闷热,“站在地里就算不动,浑身的汗像瀑布一样往下流”,梁云回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展调查的第三天,就发现了城墙的重要线索。

2021年,梁云在魏家崖调查

2022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陕西宝鸡陈仓区魏家崖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支持。万事开头难,当时在魏家崖村找不到驻地,考古队住在十多公里外的凤翔,每天往返四趟,出门、回家“两头黑”,但发掘到两座五鼎四簋高等级秦墓,算是取得了“开门红”。“铜器太漂亮了,铜鼎口径近30厘米,腹部纹饰间填有黑漆,是目前陕西发现的最大的春秋秦鼎”,梁云激动地说。

魏家崖遗址出土文物

2023年工作继续,在遗址勘探发现了长度6米、深度11米的大墓,和长达23米的车马坑,并对墓葬进行发掘。可惜的是,该墓有三个盗洞,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墓室被破坏殆尽。考古总是这么起起伏伏,欣喜之后失望接踵而至。“去年是大年,今年是小年”,梁云自嘲地说。

2023年梁云在魏家崖遗址发掘现场

城墙、高等级秦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现指向魏家崖遗址正是“汧渭之会”。寻找早期秦文化,梁云又破解了一道难题。

“秦”邑 到底在哪里

魏家崖遗址解答了“汧渭之会”的地望问题。但在那里目前发现的重要遗存主要属于春秋早期,远远晚于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那么,非子所封的“秦邑”到底在“汧渭之会”,还是在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李崖遗址呢?

图为牛头河遗址分布

图为汧河下游遗址分布

“学术就是在不断地辩论中进步,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那学术也不复存在。”梁云感叹。

赵化成和梁云亦师亦友,他们合作发掘多处秦文化遗址,携手为秦民族的溯源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9月,梁云关心问候赵化成老师病情,并汇报了魏家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赵化成叮嘱梁云暂缓车马坑的发掘,重点是要寻找发掘西周时期的秦人墓葬。“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证据,若能证明您是对的,这个问题也就画上了句号,我也高兴。”梁云说。

2010年梁云与赵化成在李崖遗址发掘现场

“今年冬季,我们考古发掘的重点,就是魏家崖遗址的西周墓葬。大家都说我的手气好,魏家崖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还真让我挖到了!”梁云说,“目前发掘了约20座西周小墓,从葬俗看像是周人墓,地层太厚太深,还有年代更早的墓;不管怎样,魏家崖的发掘,对确定‘非子封邑’,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隆冬季节,梁云和他的团队依旧在冰冻的关中大地上埋头发掘,叩问历史。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我今年五十一岁了,我理解的‘天命’,就是上天安排的‘使命’。人生总有那么几件事,会落在你身上,是非做不可的。‘汧渭之会’的遗址躺在那两千多年了,如果我们不做,不去推动,不知道它还会‘躺’到什么时候”。

寻找最早的秦,脚步还在继续……

2023年9月16日,梁云在中央广播电视台《考古公开课》栏目开讲“西垂有声”

来源 :西北大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