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让革命文物绽放时代光华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在京揭晓。10项十佳案例和20项优秀案例中,东中西部地区均有项目入选。项目类型涵盖革命文物的维修保护、展示传播、社会教育、融合发展等层面。申报单位涵盖中央和省市县等不同层级,立体地展现了近年来各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以及可资借鉴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该项推介活动始于2019年,历经四届,已成为我国革命文物领域备受瞩目的知名宣传品牌,博得了我国文博行业及广大公众关注与好评。

第四届推介活动自2023年1月启动以来,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各地文博单位踊跃申报,经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推荐,共计收到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5项参评案例。在进行资格审核后,125项案例符合申报要求进入初评环节,经30名专家组成的初评委员会严格遴选,30项案例入围终评。本届入选案例整体水平高、内容涵盖广,现场汇报准备充分、亮点频现。从案例的地域跨度、时间轴线、类型划分来看,获评案例理念创新,形式各异,具有鲜明的特色。

活动终评会现场

案例代表现场汇报

创新保护修缮 助力城市更新

目前,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区、市)已相继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在基本摸清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如何让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彩、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血脉、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持续走向深入,这些已成为今后开展革命文物工作的方向。作为北京市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按照国立蒙藏学校时期原貌,充分运用工程结构和科学技术手段予以保护性修复,本次获评十佳案例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展示工程,就是创新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蒙藏学校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标志性场所,是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按照“腾退一处文物,突出一个主题,搞活一个街区”的工作思路,充分阐释文物价值,精心策划布设展陈,从多空间、多维度展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成为央地合作打造文物活化利用典范。作为多家单位联动合作和共同参与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起步就有较大的难度,但各方工作目标一致,凝聚共识,同心协力,推动革命旧址修缮,经展示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这样的极富有创新内涵的典型案例,一方面突出了城市街区的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也将对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产生良好的示范性与引导性作用。

革命文物考古 体现科学精神

革命文物是承载着党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鲜活历史,不仅仅是业务工作,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较强的时代导向。革命文物价值的凝练、史实的挖掘是做好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基础。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考古不仅能够验证历史的主线,增强历史的记忆,也能丰富历史的内涵,活化历史的场景。把红色记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同频共振,考古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遴选中,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此遗址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城西北20公里的三棚乡和明城镇交界处,是南满第一个东北沦陷区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史的见证。据吉林文物考古研究所汇报代表介绍,2021—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专业考古调查和系统发掘,其遗迹及出土文物反映了东北抗联早期兴起和逐步壮大的历史,为东北抗联密营的成立背景、使用和废弃年代、形制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考古发掘项目具有示范性和启示意义,这是一次主动、科学、系统地对抗联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他们通过不断探索积累的经验,在遗址发掘中摸索出的一套新的考古工作方法,对今后开展抗联文物保护,同时也对其他战场遗址、近现代革命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多向联动合作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努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生动阐释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做到了联动合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走出了创新之路:在馆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馆际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办展、设计开发配套教育活动、构建全链条融合传播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党的七大故事,为基层革命文物场馆提供了可吸收、可应用的经验模式。各级场馆可以通过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走合作发展之路。

“南梁精神”进校园活动是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典型案例。甘肃是一片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最东端,地处子午岭腹地、秦直道穿境而过,是西安、延安、银川三大都市的交汇处,自古乃兵家要塞。依托丰厚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南梁革命纪念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活动不止走进城区学校,还走进了一些偏僻乡村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现场体验活动,强化趣味体验,切实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作用。这一典型案例,为革命文物进课堂和更有效地进行“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

加强融合发展 赋能乡村振兴

入选案例中还有一些来自革命老区的项目案例。这些革命老区、革命旧址大多数在偏远乡村和山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措施实施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革命文物保护的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江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单位的案例具有独特的示范和引领价值。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一村一主题”的思路推开红色名村建设,打造红色名村51个,走出一条红都瑞金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浙江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治理、乡风塑造、经济发展,促进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带动老区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来,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对革命文物的实施保护和创新利用,加强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惠及百姓生活。

特色突出 活化利用不断创新

此次活动中获评项目理念创新、技术进步、实践生动、特色突出、汇报精彩。南京市博物总馆以扎实的研究基础、通过跨学科调研、科技赋能创新建立革命文物的病害数据库及预防性保护的技术标准,对馆内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作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基础工作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联合报送的“军地共建、活化利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以签署军地合作协议,产权不变、共建共管方式,活化利用军产文物建筑,是新时代军民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范例实证。通过对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市革命历史纪念地管理中心)报送的“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化润疆——乌鲁木齐市三馆联动整体提升项目”,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三处革命纪念馆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吸引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功打造成乌鲁木齐市红色旅游新名片和新地标;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活化利用优势文物资源,讲活党的百年辉煌和精神谱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流动的抗战馆”主题展览巡展案例,创新巡展形式,通过联动合作办展扩大了社会影响;海南省博物馆的“因地制宜焕新颜,革命文物助力城市更新——海南解放公园提升改造与委托运营项目”案例,反映的是在园区设施设备老旧、纪念馆陈列单一等突出问题亟需解决的情况下,勇于克服困难,从零做起,以老带新,不畏艰辛精神。这些入选项目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各地在革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的新思路新探索。

本届宣传推介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参与热度持续攀升,案例的提炼、报送的质量水平与往年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案例内容丰富且理念创新,聚焦了大思政课、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积极探索文创开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实践等,体现了政治站位高度和专业学术深度,展示了革命文物工作的鲜明特点和时代价值,将对未来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  来源 :中国文物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