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共叙守护传承 共赴敦煌召唤

15米高佛陀“数字”巨像顶天立地,舞台上的彩塑造像法相庄严,穹顶是敦煌藻井图案华美繁复,光影交织间,一幅横跨巴黎、敦煌两地百年守护、千年传承的敦煌长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12月7日晚,由国家文物局等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 · 敦煌》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首演。

剧目以2035年的中国敦煌和1935年的法国巴黎为背景,围绕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张燃的情感困惑展开,在莫高窟怒目金刚引领下,张燃以“敦煌守护人”常书鸿的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为链接,在敦煌大美和个人小爱之间寻到现实生活的答案。两代敦煌人跨时空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共鸣,展现守护敦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传承,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共赴敦煌召唤。

“简单,接近真理”,剧中以莫高窟206号窟彩塑为原型的金刚多次重复这句台词。金刚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颠扑不破的智慧,架起剧中人在未来、过去之间穿梭求索的桥梁,也是敦煌千年文明的守护神,感召剧外观众叩问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明。

“古往今来千百载,石窟记录下的时代,一笔一划都诉说璀璨的过往,那文化交融思想碰撞。”舞台上扮演帝王将相、匠人僧侣的演员们用唱词回溯敦煌的过往。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遥远的长安与神秘的西域在驼铃声声中紧密相连,敦煌成为这条路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公元366年,乐僔和尚来到敦煌,见三危山上霞光万丈、似千佛显现,于是凿下第一座洞窟。此后,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荟萃灿烂文明,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多元交融的壮阔图景。敦煌,是古老的丝路重镇,是华戎交汇下成就的历史传奇。

与敦煌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相映生辉的,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守护中华文脉之精神。

1935年,常书鸿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被其中精妙的壁画和庄严的佛像深深吸引。彼时,敦煌这座承载着中华千年文明瑰宝的艺术圣地在劫掠和厄运中岌岌可危,常书鸿放弃巴黎优渥的生活,离开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殿堂,毅然归国担起了守护敦煌的重任。

民族苦难激起文化自觉,敦煌遗产坚定理想信念。

“我会为守护敦煌坚定不移,燃尽此生!”戏中一句台词掷地有声。敦煌恶劣的自然环境、遗产保护的困难重重、来自家人的争执不解,曾让常书鸿彷徨,莫高窟254窟内一幅经变画使他顿悟,决心“舍身饲虎”侍奉这处伟大的艺术宝库,于是许下“愿为敦煌燃此生”的宏愿,让敦煌在历尽劫波后仍然得以传承。敦煌,是民族的苦难印记,是风沙荒芜中传承的坚韧脊梁。

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把文物保护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缔结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成为全国文物行业共同精神财富。越来越多人受到感召,加入用青春、激情和创造力去接续守护敦煌、传播敦煌的行列中来。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如何以多元视角呈现敦煌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召唤 · 敦煌》给出自己的答案。剧作融合话剧、歌唱、舞蹈等艺术形式,创新运用二维动画、3D特效、AI技术、动画真人融合等科技,通过多空间多线性叙事结构和多媒体视觉,展示出敦煌的数字化、年轻化、多元化。

“时间是人类的幻觉,不要看佛脸上斑驳的痕迹,不把现实成败去当成标准。”剧中,206号金刚力士与他经数字化转生的“孪生兄弟”——另一尊被劫掠至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金刚力士相拥。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文物“回家来”。

近年来,扎根敦煌的文物工作者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让敦煌在数字世界中“永生”。敦煌,是鲜活的文化根脉,是古今交融中焕发的时代华彩。

大漠风沙难掩敦煌华彩,文化遗产静述往昔千年。众人受到召唤,保护与传承使命在肩。 来源 :国家文物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