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辛武贤:戍守西北 破羌将军

辛武贤(生卒年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两次出任破羌将军。其生平事迹,主要是作为赵充国和辛庆忌的配角而出现(见《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但从中可见,他是汉中期戍守西北的重要将领,这点毫无疑问。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去世之后,西汉的西北边防,以麒麟阁功臣赵充国的贡献最为突出,其次则要数辛氏父子。

当时的金城(今兰州)以西乃至青海的河湟地区、青海湖一带都属羌人居地。羌人部落多而分散,西汉宣帝时,羌人先零部团结各部,订立了攻守同盟。朝廷使者义渠安国错误处置,杀戮羌人头领,遂激起羌人变乱。

在平定变乱的过程中,赵充国以百战老将,最具声望。他主张以威慑为主,按兵不动,以待羌人内部分化。这应是当时最有效的策略。可是,这时的酒泉太守辛武贤立功心切,上书要求主动出击。这是辛武贤在正史中的第一次露脸。不过,他的这一举动却极大地掣肘了赵充国的安排。汉宣帝为此下诏质问赵充国,并任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攻打羌人罕幵部。

最终结果是,辛武贤出兵收获不大,而赵充国不出兵却有五千人归顺。此后,羌人部落相继归顺,社会趋于安定,汉朝廷也认识到赵充国决策正确,大力支持河湟屯田,而辛武贤则被罢免破羌将军,返回酒泉太守任。

很显然,辛武贤对河湟地区的理解明显不及赵充国深刻,其战术安排也就效果不显,最后得非所愿。但是,在地方治理方面,辛武贤颇有政绩。《汉书?西域传》载,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军至敦煌,“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其中“卑鞮侯井”有6口竖井,井下有通渠,这与今天新疆“坎儿井”极为相似。唐代时,敦煌有名的景观“大井泽”,估计就是辛武贤的凿井逐渐扩大、凿深甚至坍塌后形成的。敦煌有历史地名“破羌亭”,据载是辛武贤击败羌众之后,建亭以纪念(《寿昌县地境》)。

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陇右方寓之地,能够培养出北地傅氏、安定皇甫氏、狄道辛氏、陇西李氏这样的望族,实属不易。当然,不得不承认,中古时期的狄道辛氏,其真正的开启和振兴之人,非辛武贤莫属。 来源 :黄河清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