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说到文物,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一些国宝重器,庄严厚重。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在甘肃省博物馆里就有大量看上去很萌的文物。
今天,一组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原型,创作的微信聊天表情包正式上线啦!来,跟着文旅君一起欣赏萌萌哒文物表情包吧!
红陶人面像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200年前)天水市柴家坪出土。 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人像高颧阔面,眉微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
红陶人头像
齐家文化(距今4100—3700年前) ,礼县高寺头出土,高12.5厘米。头像中空,额前至脑后塑有半圈凸起的带状泥条。眉微隆起,眼、嘴镂空成橫条状,鼻呈三角形,下颚短小,向前略凸,两耳耳垂各有一穿孔,颈部粗壮。
石雕人面像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4000年前),永昌县鸳鸯池出土,高3.9厘米,宽2.6厘米,厚0.8厘米。石雕用白色带有褐色斑点的白云石料磨成,呈椭圆形,上部有一穿孔,制法为先刻浅槽,再镶以骨饰,眼圈镶白色骨环,眼睛为黑色骨珠,鼻、口镶大小不同的骨环。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5500年前),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头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发,前额也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饰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是以黑彩画三横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人头形銎青铜戟
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25.5厘米,宽23厘米。颈部有椭圆形浅銎,援基饰一牛首,内部阴刻牛头形徽识。人头浓眉巨目,披发卷须。
猪面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前),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壶呈葫芦形、小圆口、束颈、曲腹、平底。口部绘四组三角形纹,腹部绘一圈二方连续的猪面纹,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成功地运用双关形的装饰手法。
三彩天王俑
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高162.7厘米。天王俑是唐代最常见的陶制陪葬品,为墓主人的护卫,一般成对随葬。一俑身穿甲胄,怒目圆睁,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举,足踏小鬼。表现了天王威猛不可侵犯的形象,增添了墓主人的威慑力。
铜博戏俑
西汉,灵台县出土,俑最高9.2厘米,最宽9.7厘米。最为精彩有趣的是各俑的面部表情,独具匠心,刻画细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彩男骑马俑
唐,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俑高38厘米。白陶胎,施红、绿、黑、白色釉。俑为胡人,头戴软幞头,深目高鼻,鬓须浓重,身穿翻领胡服,双臂弯曲,双手呈勒缰状骑在马鞍上,双目凝视远方,神态威武。马体态雄健,昂首,两耳直立,双目前视,四腿挺拔有力,立于长方形踏板上。
三彩胡人俑
唐代,出土于秦安叶家堡。
彩绘影塑供养落萨像
北魏,天水市麦积山石窟。 这组菩萨像高分别为36.1厘米和35.2厘米。均为立姿,束发带冠,面容修长,细颈削肩,着交领宽袖长衫裙,披巾绕双肩交叉于腹前。一手上举至胸前。体态端庄,具有魏晋时期典型的“秀骨清像”之风。
木侍俑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29.5厘米,宽11厘米。木俑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白色涂底,黑色绘平帻、眉、眼、须、发等。
彩绘木雕博戏俑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人高29厘米。两位老者在玩博戏,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神贯注的博弈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木舞俑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舞俑高16.3厘米,底宽6.2厘米。木俑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头侧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