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灵蛇游弋 四海同春

乙巳蛇年到来,在中华文化里,蛇是灵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福瑞。“巳”为十二地支之一,地支的本意表示大地万物从生发,经繁茂、成熟、衰减,以致新生的过程。在早期历法中,以十一月为子月,巳月则代表四月,这一时节,阳气出,阴气藏。这同样也是灵蛇出动的时节,万物见,成文章。

蛇从远古来

潜于深渊,栖于密林,随阳气升起而出动,自万物有灵的远古时期,蛇便成为古人心中神秘而具有力量的存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繁衍力,逐渐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延续数千年。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红陶贴塑蛇纹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红陶贴塑蛇纹罐

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红陶质地、口大底小

两蛇反向缠绕于罐身

蛇头露出罐口,相向对视

造型简朴却栩栩如生

复现了五千多年前

仰韶初民与蛇相遇的某个瞬间

茫茫荒野中的对峙或许令他畏惧

这种游弋于草莽之间的神秘灵物

成为早期的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代 石峁遗址背向双蛇石雕 石峁博物馆藏

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死而不僵,僵而不死

冬藏夏出,蜕皮换骨

象征生命永恒、周而复始

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石雕上

多种充满神秘力量的图腾

被刻于墙壁之上

“臣”字目的双蛇亦然

这种形态流传延续

在二里头的蛇形纹样

和商周青铜纹饰上

都可看到这种“臣”字目蛇形象

商 刻辞龟腹甲残片 上海博物馆藏

甲骨上的“蛇”字栩栩如生

记录着先民对蛇的精准刻画

《说文解字》解释蛇为“它”

“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

“巳”同样见于甲骨文

本义指胎儿,引申为“嗣”

象征着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蛇之蜿蜒缠绕正涵此意

战国 蛇衔蛙铜饰 辽宁省博物馆藏

蛇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蛙则具有强大繁殖能力

蛇与蛙的相遇

形成特殊的“蛇衔蛙”题材器物

这件青铜饰真实

展示蛇捕食蛙的场景

蛙作蹲踞状,极富灵动之感

二蛇缠绕,分别衔住蛙的后肢

这一特殊的题材

或许反映了先民

祈求多子的生殖崇拜

汉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传说中的人文始祖

伏羲和女娲

被赋予了人首蛇身之形

蛇身交尾形象大量出现在

帛画、画像石、壁画之中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

描绘了古人观念里的天界

伏羲定规矩,代表天市垣

女娲制婚姻,主天地阴阳

体现着东汉重礼教、尊孝道的教化

华夏觅蛇踪

古时滇、蜀、楚、闽、吴越诸地皆曾崇蛇,祈求庇护与力量。吴越陶器蛇纹蜿蜒盘绕,如水蛇游弋河泽;古蜀青铜器蛇身神秘雄浑,似蟒蛇穿行山林;楚地漆器蛇饰灵动飘逸,若灵蛇隐现云雾。中原地区器物则常以蟠虺纹或像蛇的无脚龙为纹饰,反映龙蛇在古人心目中是关系很近的动物。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蛇元素文物,见证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传承发展,百川归海汇聚成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商 青铜蛇 三星堆博物馆藏

《说文解字》记载:

“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

巴蜀与蛇有解不开的渊源

三星堆坑穴中

一条青铜蛇苏醒过来

微昂着头

抖落三千载岁月尘埃

呈“S”状的身躯遍饰菱形云纹

背部饰刀状羽翅

仿佛可腾云驾雾,遨游天地

是古蜀人对蛇的独特想象

“臣”字目则反映蜀地与中原

及长江流域地区的交流

分铸、铆接等工艺

与中原青铜铸造技术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条蛇以蜿蜒之躯

连接起古蜀与中原的文化脉络

战国 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

水草丰沛、气候湿润

造就了吴越地区浓厚的蛇文化氛围

史料记载越人近水而居

在全身纹饰龙蛇之形的图案

可以驱避水中蛇虫

久而久之

形成“文身断发”的独特风俗

这件球形器质地为泥质灰白陶

八条蛇交叉缠绕、盘曲于球身

或作口衔另一蛇尾状

或作昂头盘身状

蛇头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

并以红彩相间

蛇是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具象化

庇佑着越人在水乡泽国繁衍生息

战国 彩绘浮雕蟠蛇漆卮 荆州博物馆藏

蛇崇拜也是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楚地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

等器物上屡见蛇元素

楚人将旋、斫、挖、雕等技法

灵活运用在这只漆卮上

塑造20条蟠蛇盘绕纠缠

众蛇成堆、蛇头攒动

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承载着楚人万物有灵、

循环往复的观念信仰

以及辟除邪祟、护佑安宁的祈愿

汉 “滇王之印”金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两千年前的汉王朝

汉武帝恩威并施

滇王举国归附

获赐这枚“滇王之印”

滇地划入益州郡管辖

金质、蛇钮、篆书印文

中原文字的庄重

和西南少数民族崇蛇之风

融汇在方寸之间

列侯规格的形制

以及作为王印的尊崇地位

既是滇王统领滇民的印鉴

也代表着滇地与西汉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

是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重要物证

灵蛇报吉春

龟蛇相依的玄武,成为护佑家国的精神图腾;白蛇的爱恋传奇,寄托着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向往;蟒袍上盘踞的蟒纹,彰显着朝堂之上的尊崇庄重;压胜钱压制邪祟,蕴含民间质朴世俗的祈福需求……每件蛇文物,都是历史的信囊,装着古人的信仰与向往,当我们凝视与遐想,仿佛能触抵那深邃的精神故乡。

汉 四神瓦当之玄武 上海博物馆藏

龟有长寿智慧之意

蛇有灵动机智之韵

龟蛇合体为玄武

是我国古代星象中的

四方神兽之一

汉代玄武被广泛应用于

建筑瓦当上

成为屋檐上的“守护神”

以期护佑四方平安

东晋 越窑青釉蛇柄魁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件青釉魁最引人注目的

便是以蛇为造型的柄

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蛇从魁内探出身子

活灵活现、神态逼真

仿佛随时会钻出来

青釉色泽温润如玉

与蛇柄的生动造型相得益彰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亦蕴含着与蛇相关的文化寓意

元 青白釉白蛇传戏曲人物枕 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藏

中国民间传统故事《白蛇传》

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佳话

被千古传颂

白蛇这一形象

被赋予坚贞不渝、

有情有义的内涵

承载着对美满情感的

寄托与向往

此枕胎质致密洁白、

通体施青白釉

枕身被塑造成一座彩棚戏台

前后左右共四个棚台

还原断桥、借伞、还伞、

水漫金山场景

明 茶色织金蟒妆花纱道袍 山东博物馆藏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蟒袍在明代以前已具雏形

至明代时发展成熟并制度化

为特定身份与地位象征

蛇在衣冠之上化作“荣耀的勋章”

此件道袍

衣身金线勾勒织饰的蟒纹

飞舞于云肩袖襕和膝襕

昂首摆尾、灵动生辉

展现出尊贵与华美

清 “驱邪辟恶”背龟蛇斗剑压胜钱 宁波博物院

压胜钱又称

花钱、厌胜钱、押胜钱

我国古代压胜钱中

常有与蛇相关的纹饰出现

折射出蛇崇拜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古人

压邪攘灾的期盼

迎吉纳祥的祈愿

清 青玉十二生肖-蛇 故宫博物院

蛇是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符号之一

明清时期

以生肖题材创作的玉石器非常丰富

这件圆雕玉蛇

蛇头微微上扬

蛇身盘绕于地

彰显玉工高超技艺

农耕文化中

蛇擅长捕鼠护粮,保障粮食丰收

是守护财富、象征人畜兴旺的祥瑞之兽

玉蛇报吉春

蕴含着五谷丰登、家族昌盛的美好祈福

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古老的蛇类进化自上亿年前

或遁入传说

或化作图腾

或凝为纹样

蛇之蜿蜒机敏灵动

愿你我步履轻盈

蛇之蜕变即是新生

愿乙巳年万象更新

蛇之蛰伏厚积薄发

愿祖国蒸蒸日上、盛世恒昌

让我们以蛇行千里的劲头

坚定信心、满怀希望,

开拓进取、顽强奋斗

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 :国家文物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