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国家公益一类专题博物馆,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兰州老街东侧),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展厅面积近万平方米。馆内现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31943件(组),是一个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
甘肃简博物馆设有“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基本陈列。通过展示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的日常生活、汉简中的书法艺术,解码甘肃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现甘肃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同时,馆内还配备了AR眼镜智慧导览系统和讲解员讲解服务,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让观众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于大多数参观者来说,更多关注的是一个博物馆的展品,很少会留意或者探究博物馆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而博物馆的主入口作为一道古今对话的历史之门,它不仅能体现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也是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前的第一印象。
今天,就跟着我的视角仔细“扒一扒”甘肃简牍博物馆主入口的这些“小心思”,体验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吧。
甘肃简牍博物馆主入口整体呈圆弧形,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形式,表现对各界人士的热忱欢迎。靠近景墙的围墙设计从细部形态和构件角度均与建筑一脉相承,延续了建筑立面竖线条筑“简牍”元素,强化简牍的主题内涵。
甘肃简牍博物馆正视图
视线向主入口中心移动,便能看见刻有“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题字石;题字石为天然花岗岩材质,刻有竖向条纹,再次呼应简牍元素,题字石上的文字均为汉简集字,由人工雕刻而成,古朴却又不失和谐美感。
甘肃简牍博物馆题字石
继续向前移动便能看到水景。水景一直是人文景观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水景配合石墙,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相互依存、相互衬托。
顺着水景视线上移,主入口两边刻字的景墙映入眼帘。景墙由三种颜色的花岗岩拼接而成,表面错落着大小不一的汉字。
景墙简牍文字看似随机排布,实则是与参观者的首次互动,仔细辨识可以排列出“博物君子”和“格物致知”两个词。“博物君子”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意思是指博学多识的人,“格物致知”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意思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博物馆是实现君子之道的重要场所:“博物君子”展示君子的“和,善,谦”之品德,强调君子之行;“格物致知”表现了君子之教里面的知行合一。它的源头要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的文化思想。“格物致知”涉及到中国的传统哲学思辨,是通过“见人见物”,对世间万物原理,道理的理解。通过学习“文、教、典、册”,不断强调一种君子和普罗大众的一种修养,一种通过学习来求知的行为。
主入口北侧景墙
如果仔细观察能够发现绝大多数文字都是汉简集字,除了最右侧出自金文的“典”字。《尚书·多士》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册”也就是编连成册的简牍。而“典”为会意字,是双手拿简册之形,印证了传世文献关于“册”也就是简牍的使用时代。
主入口南侧景墙
景墙以金石、简牍文字为展示媒介,体现博物馆蕴含中国文化里的道器观(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亦指人的器度。这一思想,推及一切事物,认为可见的事物和现象是“器”,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无形的规律是“道”。事物的规律是形而上的,它存在于形而下的事物之中,不能独立存在;具体的事物又受其内在的法则支配。博物馆正是通过文物(“器”)体现文化(“道”)。
甘肃简牍博物馆侧视图
希望小小景墙能激起你对简牍世界的探索热情,一起来甘肃简牍博物馆打卡,感受简牍文化的魅力。
寻简之旅在路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